文/魏千洛
很多年前,我一直奇怪,为什么中文和英文试题会有阅读理解这一项,而且是大面积的阅读理解,分数超高的阅读理解。
就那么些个字,读完就是那么些个意思,就这怎么就能成为考题呢?
后来,有一次,我突然想明白了。
记得有一年初中,考数学题。
老师说最后一道题,难度较大,大家耐心点做。
我正安心做题。
有人举手问老师:老师,这题是不是出错了?!
再然后,传来七嘴八舌地附和声。
我看了遍题,笑了。
题目中,有一个“除以”字,我相当确信,说题出错的人,是把“除以”看成并当成了“除”。
我也举手,说,题目没错。
然后继续做题。
那几个同学因为和我太过相熟,一个个拿眼盯着我。
那种疑惑又一头雾水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楚。
虽是无关痛痒的一次考试,因为读题的一个偏差,就决定了那个题是否能解得出来。
“除”和“除以”的区别:
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则前数是被除数,后数是除数。
一个数“除”另一个数,则前数是除数,后数是被除数。
那次过后,我有些懵懂的觉得,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读,好像解读的不一样哩。
数次过后,好像还真是越来越大的差异。
字都认识,未必意思理解。
就像中学生,拿一篇博士生论文,字个个都识得,意思却飘在爪哇国里。
且不说不同的人看同一篇文,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单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看同一篇文,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这结论,取决于,你之前的积累,你的世界观,等等等。
那如何能解决这种差异呢?
先不急,我们来看两段文章。
《倚天屠龙记》节选:
张三丰道:“老道这路太极剑法能得八臂神剑指点几招,荣宠无量。无忌,你有佩剑么?”
小昭上前几步,呈上张无忌从赵敏处取来的那柄木制假倚天剑。
张三丰接在手里,笑道:“是木剑?老道这不是用来画符捏诀、作法驱邪么?”
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诀,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
一招招的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竟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
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
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糊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了给他。
《笑傲江湖》节选:
风清扬又道:“单以武学而论,这些魔教长老们也不能说真正已窥上乘武学之门。他们不懂得,招数是死的,发招之人却是活的。死招数破得再妙,遇上了活招数,免不了缚手缚脚,只有任人屠戮。这个‘活’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招时要活学,使招时要活使。倘若拘泥不化,便练熟了几千万手绝招,遇上了真正高手,终究还是给人家破得干干净净。”
风清扬微笑道:“没有错,没有错。你这小子心思活泼,很对我的脾胃。只是现下时候不多了,你将这华山派的三四十招融合贯通,设想如何一气呵成,然后全部将它忘了,忘得干干净净,一招也不可留在心中。待会便以甚么招数也没有的华山剑法,去跟田伯光打。”令狐冲得风清扬指点后,剑法中有招如无招,存招式之意,而无招式之形,衡山派的绝招本已变化莫测,似鬼似魅,这一来更无丝毫迹象可寻。
哈哈,极类似的情节,两文中均浓墨重彩提及,金庸大大断不是随意乱写。
为什么学东西,要先学会,再忘掉,才是正途呢?
我们再看另一个故事。
《庄子·秋水》节选: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译文: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前两个融会贯通,后一个依葫芦画瓢;
前两个武学精进学有所成,后一个连本学也顺带忘记。
故事里藏着阅读理解的大智慧。
如果你读,读的是字,看的是句子,领会的是字和句子组成的意思,那这书就白读了。
如果你读,读的是作者的思维,考虑的是作者的感受,再加上自己的经历与所得,再去看要如何将知识实际运用,与自身相结合的加以阅读理解,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我之前听过成甲的一个分享,他举了一个非常棒的例子。
他说有一期讲书,讲的是人脑,理性与感性不能同时运作。
就是这么个理论性的结论。
他的一位朋友听完如获至宝,碰巧他朋友的娃正哭闹,他朋友哄娃说,娃啊,来,咱们一起数数吧,从1数到100。娃就停止哭闹,专心数数了。
哭是感性,数数是理性,二者相遇,只得其一。
阅读,理解,融会贯通,随时取用,这才是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