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摩了一场有关中国独立音乐的展览,一面挂满乐队logo的木板墙,记载了近二十年来中国独立音乐发展的风雨历程。令我惊讶的是,我原以为这些独立小众的音乐应当是粗糙的,原始的,简单的。然而,无论是专辑封面的设计,还是编曲的精细程度,歌曲的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不输于大牌乐队。甚至,这些销量不甚可观,知名度不及一二的乐曲集,其意义和背后透露的思想,远超当前台面上大火的商业流行曲。
我曾经试想,大概中外文化差异,导致中国永远也出不了绿日那样的朋克和活结那样的核嗓。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们可能从来都不缺乏这样那样的艺术人才和艺术思想,只是他们都是以地下的形态展现。有人说,他们缺一个舞台,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我想到之前一个关于绿日乐队的专访纪录片,绿日的主唱Billie Joe说过这样一句令我难忘的话:“以前我们在地下的时候,我们不出名,但是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人可以分享喜怒哀乐;后来我们走上广场,走向体育场的演唱会,朋友一个个离去,我们获得了名望,也失去了很多。”所以,也许就是地下的那种状态,那种小人物对抗世界的无奈和愤懑,才能激发他们在音乐上的灵感和思维上的活跃。
这大概就是独立音乐的魅力所在,它以个人的情感宣泄为出发点,以各人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因为小众,所以在发行专辑的时候不会过于迎合人群,从而更加贴合自我的喜好。不过时代到了今天,所谓的小众也并不是少数人的爱好,人们的艺术审美逐渐多元化,对音乐也有了多样化的喜好和选择。
独立音乐的背后,站着的是独立的音乐人。所谓独立,不是自立自强,而是超脱于各种利益绑架,直面内心的声音,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直抒胸臆吧。独立的人,就像忙碌中突然放空自己的上班族,在精神上获得了绝对的自由,所以更容易看清本质的自己。而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不谈音乐,只谈人。生而为人,所有环境的变量都不停地塑造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外在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内在是本源的精神。在相同的大环境下,适应的结果并不会相差太多,因此不同的只是自身最本源的内在。物以稀为贵,没有人会被烂大街的东西吸引,模仿并不能引起欣赏,保持本源才是最大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