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村曾经尝试种过好多种农作物,各有各的难处:水稻灌溉难、棉花抜根难、大豆抓菟丝子难,红薯存储过冬难,所以都浅尝辄止,回归传统庄稼——冬小麦和玉米。
大豆尤为值得一提,这种豆科作物凭借其固氮特性,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滋养下一季的庄稼,堪称大自然赋予的天然肥料工厂。然其耕作过程中,最为艰辛的一项劳作莫过于炎炎烈日之下,头顶草帽,端坐板凳,埋首于豆田之中抓菟丝子。菟丝子细若游丝,以其柔韧之躯紧紧攀附于大豆茎秆之上,宛如蔓藤交织,丝丝相连。须得耐心细致地将其从豆杆上逐一剥离,确保无一丝残留。此外,还需严密巡查地面,以防落下的微小茎段再次萌发新株。一场雨过后,则需再度深入豆田,进行新一轮的排查,因菟丝子生命力顽强,遇水更易滋生蔓延,其顽固程度令人侧目。
南北朝诗人谢朓的《咏菟丝》写道,“轻丝既难理,细缕竟无织。烂漫已万条,连绵复相袭。”,生动映照出菟丝子作为旋花科的独特生物特性——无需依赖光合作用,其幼苗一旦依附于寄主植物,便展现出惊人之生命力与蔓延力,恰如诗中所述,难以梳理且紧密相连,成为了农田生态中一道耐人寻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