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公司待久了,就很想写这篇文章。
毕竟,人来人往,雾去云来看多了,有时候不禁怀疑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
先是约会APP的兴起,你言我语几句就能见面、吃饭、看电影啥的;再是直播APP火了起来,素未谋面却发现手机那头是心中梦寐的女神。
于是,“你好,约么,再见”这样一个套路处处可见,大家默许着这种游戏方式,甚至津津乐道。
我曾经对上一任老板说:“我觉得现在的雇佣关系更像是谈恋爱,离职了也大可不必老死不相往来。”
前任老板似乎不大理解这种比喻,报以微笑并否定了我这种观点。
年初的那时,我还沉浸于了解“互联网时代雇主和劳工的新型关系”,逻辑思维讲了一期《联盟》,还看过“裂变式创业”演讲,乍听之下都挺新颖的。
随后,公司里。
论过程却不计结果的同事被炒了鱿鱼,只会单核做任务的同事被逼的放弃了做运营的梦想,招聘来了一个口齿不很伶俐的客服,送走了缺少互联网思维的IT合伙人。
这些人事变动都仅仅在半年里都发生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理论被现实反复打脸。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热门的职场鸡汤,仅仅是一种老板式的思维。就好像男女之间谈恋爱,占据主动的一方一厢情愿,认为对方的事业观、价值观和自己一样,大谈特谈人生理想,企业愿景。
好吧,其实大多数的员工和老板看中仍旧是钱,准确的说是“可支配收入”和“剩余劳动价值”。
在经历了,同事被炒,同事辞职,团队解散等事件之后,公司从12人的小团队缩减成了4人。
虽然这是我入职的第一家创业公司,但我觉得自己该走了。
求职的过程并不顺利。
老实说,我的职场背景和我的人生规划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我是财务本科毕业,7年审计经验,做过上市集团顾问,写过企业IPO报告;不过,30岁的我打算做一枚运营,起步应该是内容运营,随后花哨一点,变成首席内容运营官,接着转产品运营,职场巅峰就当是产品总监吧。
以上皆是我的梦,或者梦想,大家看看就行,想笑也没问题。
我的求职条件很简单,公司必须是创业公司,最好在天使轮阶段,规模中等,战略明确。
这样的公司在上海一抓一大把,但能看上我这份履历的很少。
被动式求职大概持续了两周,我有点慌了。这大概是入职场以来第二次对自我的怀疑,第一次是“出纳岗位的面试”。
随后朋友推荐了我一款软件,说白领求职都在用这款APP,很热门。(这里我就不提是名字,人家也没给我广告费)
我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情试用了一番:
尼玛,这不就是职场版的陌陌么?!
每天有人会来看你,觉得不错还来撩撩你,对方带着期待的薪水。
你不得不承认,超出自己预期的岗位薪酬来光顾你的时候,你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如果再来一句“HI”,那简直会瞬间心花怒放。
而我的情景更加离奇:
如今我就职的公司经理,当时就“看过我”一次,我礼节性的回看了一次,发现对这个公司的岗位很有兴趣。
正当想say HI时,对方居然先撩了上来。于是,第二天面试,隔一周离职换新公司。
现在看来,当初的说法不够准确。
现在的雇佣关系其实是一场知面不知心的一夜情,彼此都还没交底就匆匆离去。
为什么我会有上面的感慨?因为最近离职和新入职的同事有些多。
你手机里有这么一款软件。
今天经理批评你了,你打开软件看看有15个HR来看过你,心理瞬间踏实了;
明天工作不顺畅了,你打开软件,发现竞争对手的经理跟你say hi了,心猿意马了;
每时每刻都在想下一份工作,每次都抱有更好的憧憬。
excuse ME?!这不是约X又是啥?
也许我会劝爱约的好友收收心,找个正经的,一辈子的才靠谱;但我总不能冲上去对同事说,换公司不换岗,其实体验都一样,到哪儿都有脑袋进水的老板和傻不拉几的的同事。
所以,我更愿意把求职形容成恋爱,起码是两三年,处好了还能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