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早餐】
l “谦让”、“分享”都是美德,不论哪里的教育者都提倡要让孩子们学会。
l 但是,“愿意分享”不代表“把自己的觉得很‘宝贝’的东西都随意送人,正如就算别人看上了我们的房子车子,我们也不会随便赠送一样。
l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担心:“那这样子我的孩子会不会就不会‘分享’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怎样“学会”分享的呢?可能是“社会的提倡”,可能是“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也可能是“觉得愿意分享才多朋友”。
l 我们通过“以身作则”、“绘本故事”、“孩子们的自身经验”,其实都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这种美德,反而是过早地“催促”孩子分享,在阻碍着这种美德的形成。
===============================================
【营养午餐】
l 有些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外向“。但其实孩子的气质本来就各有不同,就像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胖有人瘦一样。
l 我们可以更多地把焦点放在孩子的“闪光点”上,“帮助孩子成为TA自己”。
l 不过要说明一下的是,对于题目中“爸妈等你”的理解,不是“爸妈等你变得外向、胆大”,而是“爸妈等你长成你自己”。
===============================================
【营养早餐】
l 和孩子一起在晚上睡觉前阅读绘本、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书单”的一个不错的工具让我们从茫茫书海当中挑选比较好的绘本。
l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就是列了和“人际交往”相关的书单,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都是不错的选择
===============================================
【营养早餐】
l 所谓“同理”,可以理解为“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想法”
l 上周的课程中,海燕老师分享到,“同理孩子”是辅导孩子情绪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l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就是列了和“同理心”相关的书单,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是不错的选择
※特别提醒,一般来说三岁以下的孩子还不具备“同理”的能力,他们可能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但这并不是“预先判断的”。
所以我们可以坚持告诉孩子“某人遇到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感受”,但不要强求孩子都能“同理”。
坚持浇水,静待花开
===============================================
【营养早餐】
l 昨天的分享提到了“同理心”,为了加深大家对这项“能力”的认识,今天推荐一段解读“同理心”的短片。
l 片中提到了“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对比,借此大家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差异”。
l 如果要说“关键差别”,我想大概是“你是否愿意和对方的负面情绪在一起,不去批评,也不去驱赶”
===============================================
6、《但愿你此刻就拥有斑马》:一个父亲如何回应“发脾气”的女儿
l 我记得自己首次发现如何情绪辅导可能对我的女儿莫莉亚产生作用,她当时是2岁,那天,我们去探访亲戚后坐在回程的长途飞机上。无聊、疲倦和古怪的莫莉亚问我要“斑马”,那是她喜爱的布绒动物和慰藉的对象。很不幸,我们没注意地将这只已经很旧的动物玩偶装入一只送入检查柜台的行李箱内。
l “对不起,宝贝,我们现在没办法拿到斑马。它在飞机另一端的一只大旅行箱内。”我如此地解释。
l “我要斑马。”她可怜地发着牢骚。
l “我知道,甜心。但斑马不在这里。它在飞机下面的行李舱内,只有等我们下飞机后,爸爸才拿得到,对不起。”
l “我要斑马!我要斑马!”她再次地呻吟。然后她开始哭喊,在她的座位上扭转,还徒劳地要伸手去拿刚才她看到我取出小点心放在地上的一只手提袋。
l “我知道你要斑马,”我边说,边感到自己的血压在往上升。“但它不在那只袋子里。它不在这里而我也没办法。这样吧,我们何不来读爱克尼,”我边说边寻找其中一本她喜爱的图画书。
l “不要爱克尼!”她啼哭,生气起来。“我要斑马。我现在就要它!”此刻,其他旅客、空中小姐、走道对面我的老婆都投给我“想些法子”的眼神。我看着莫莉亚怒红的脸,想象她多么地感到失望。毕竟,我不就是那个她可以要求涂一片花生酱土司、以电视机遥控器使紫色的大恐龙出现的人吗?为什么我不给她心爱的玩具呢?难道我不明白她多么地想要它?我感到很难过。【突然我开窍顿悟:我无法拿到斑马,但我可以退而求其次给她另一个美好的东西——一个父亲的慰藉】。
l “我但愿你此刻拥有斑马,”我对她说。
l “对呀,”她伤心地回答。
l “你因为我们没办法给你斑马而生气。”
l “对呀。”
l “我但愿你此刻就拥有斑马,”我重复地说,她带着好奇又几乎是讶异的眼光盯着我。
l “对呀,”她低声地咕噜,“我现在就要它。”
l “现在你累了,搂抱着斑马的感觉一定很棒。我希望在这里我们有斑马好让你抱着。更好的是,我但愿可以离开这些座位,找一张又大又柔软的床,上面堆满你所有的动物和枕头,让我们可以躺下来。”
l “对呀,”她同意。
l “我们无法拿到斑马,因为它在飞机的另一处,”我说,“所以让你失望了。”
l “对呀,”她叹口气说。
l “我感到很难过,”我说,看着她绷紧的脸渐渐舒缓。她将头靠在椅背休息。她继续埋怨了几声,但慢慢地平静下来。几分钟后就睡着了。
l 虽然莫莉亚只有两岁,但她明确地知道她所要的——她的斑马。一旦她理解到没有可能得到它,她就不再对我的道歉、辩论或移转感兴趣。我的验证又是另一回事。对她来说,知道我了解她的感受似乎使她好过些;而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对同理心的力量所忘不了的经验。
===============================================
7、《<头脑特工队>中的“同理心”案例》
故事背景:
承载着“冰棒”和莱莉回忆的“火箭”掉到了“记忆深渊”,这意味着“莱莉”可能再也想不起以前跟儿时伙伴“冰棒”的美好回忆了,“冰棒”感觉到很难过。
“莱莉不会和我就完了吧?”冰棒瘫坐在地。
乐乐试图安慰冰棒:“嘿,一切会好起来的,我们有办法的,只要我们回到总部。火车站往哪走呢? ”
“我连旅行计划都弄好了”冰棒继续说到。
“嘿,谁最怕挠痒痒呢?挠痒怪来了!”乐乐挠冰棒,冰棒皱着眉头,闭上了眼睛
“嘿,冰棒,看这个”乐乐做鬼脸,试图让冰棒开心起来
“哦,玩个有趣的游戏吧:你指出火车站在哪,然后我们一起走过去。很有趣吧?”
“走吧,我们去站台”乐乐说着便自己往前走了
冰棒依然很伤心,这时充满“负能量”的忧忧走了过来;
“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忧忧说到,“他们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乐乐:“忧忧,别让他难过了”
忧忧:“对不起(但我要继续)”
冰棒:“那是我和莱莉之间最后的信物”
忧忧:“你和莱莉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
冰棒:“噢,棒极了!有一天我们穿梭了时间。那天我们吃了两顿早饭”
忧忧:“听起来很棒,莱莉肯定很喜欢”
冰棒:“是的,我们以前是最好的朋友”(抽泣,想哭了)
忧忧:(拍一下他的手)“是的,是的”
冰棒抱着忧忧哭起来了
(哭完后)冰棒“我好多了”,长舒一口气,“来吧,火车站在这边”
===============================================
【营养早餐】
l 特别提醒: “失控”是正常的,尽管各种教育方法在提醒我们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去面对孩子,但这不能忽视我们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请像接纳孩子情绪一样,接纳自己的“失控”】
===============================================
【营养早餐】
l 拖沓、任性、经常出错,可能是孩子反抗父母的方式,而且这种心态也可能存在于我们在面对“老板”的时候哦。
l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方式像“水”,有容乃大,而且润物细无声,共勉!
===============================================
【营养早餐】
该文提及的“社交能力”,更多是从“理解别人情绪情感”的角度出发的,会结合理论和案例讲解1-6岁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各位家长可以借此思考平时和孩子沟通的是否考虑到了孩子的这些特点。
===============================================
【营养早餐】
l 之前在分享过,在前面几年从事早教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方法之一是【先心情,后事情】。
l 【先心情】的方法在上周已经发了不少,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处理事情】的方法,共勉!
===============================================
【营养早餐】
l “翻译”孩子的话、自己无意识的话,是一个需要持续修炼的“技术活”。
l 记得有一次组织一个多子女家庭在家里做“厨艺比赛”的亲子活动。在中午休息时,大儿子和爸爸因为“能不能让菲佣帮忙先洗菜”的问题而产生严重冲突。爸爸生气后运用起了自己的“权力”——“你要是这样我就取消这次活动了”。这可是大儿子参与策划的、期待已久的活动啊!因此他生气极了,脱口而出“我想爸爸去死!”。
l 爸爸也生气极了,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我们分别和两位当事人进行了情绪辅导和沟通,爸爸在情绪恢复之后,开始能“翻译”刚才那句话了,那句话的真实意思是“这个活动是我期待已久的,我希望能愉快地享受,不希望任何人阻碍这个活动。爸爸刚才说要取消活动,我感到很生气,真希望他不要这么做。”
l 之后,爸爸和大儿子进行了沟通,并且合作完成了剩下的“比赛”。
l 本文示范了对亲子沟通语言的翻译,大家可以参考,并开始尝试“翻译”自家宝宝的语言
===============================================
【营养早餐】
l 这是个沉重但现实的问题......
l 这种“付出感”以及“让孩子感受父母为TA付出很多”会犹如“紧箍咒”一样,让亲子间“貌合神离”。
l 在这种氛围下的家庭,孩子长大好就算是发自内心地想“爱父母”,或许都会被打上“回报”的烙印。
l 对于大部分人,“付出感”或多或少都会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努力把这种爱升华到‘只求付出’” 和 “我们是否用这份爱来‘要挟’孩子”
===============================================
【营养早餐】
l 只要成人提供工具,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愉快地画画”。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了各年龄段儿童画画能力的特征。
l 在0-6岁阶段。家长应更注重孩子画画的兴趣,通过倾听儿童通过作品表达的意思,鼓励儿童。孩子那时的感受想必和“刚完成新诗,获读者赞同”的诗人类似,更愿意继续创作。
l 不过,要注意避免“制造温室”。鼓励的时候是表达“我们喜欢通过TA的作品倾听TA的内心”、“欣赏TA观察得仔细或有创意的想法”;而不是让TA误以为“我的画是最好的,我最有画画的天赋”。
===============================================
【营养早餐】
l 文中,作者用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自己曾经作为“乖孩子”的痛苦,以及现在对自己孩子的做法。
l 或许,重点不是我们的孩子是否“乖”,而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用过激的方法去“控制”孩子,孩子成功“被控制”了,自主性可能就”被削弱了“。
l 【熊孩子】或许是个”信号灯“,在告诉家长”我获得的爱不够“。
===============================================
【营养早餐】
l 各个组织和各种研究都在提倡“高质量陪娃”,但这事“知易行难”,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不知道陪他做什么】。
l 这篇文章的作者分享了自己每天晚饭至睡觉前“陪娃”的办法。从小编以前的经验来看,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可行的,各位家长可以借鉴。
===============================================
【营养早餐】
l 以前在接受“森林幼儿园”培训的时候,来自英国的老师就分享过,他们的孩子从2岁起就会开始学习不同的“生活技能”,从削到切、从锯到砍、还会生火。
l 或许,孩子原本就具备学习这些技能的能力,而一旦掌握,对于他们的自信心、动手能力、身体协调性都有很好的提高作用。
l 不过,引导孩子“学会”这些能力,确实是一个考验家长、考验家庭配合的事情,需要各位作出取舍。
===============================================
【营养早餐】
l “满足孩子”还是“坚持规则”,这是在亲子教育中的永恒话题,或许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l 另外,在和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原本的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对于懂得表达“爱”,孩子也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孩子,他们能更好理解“只是在部分事情上,家长对我有要求”;但对于不懂得表达“爱”的父母来说,孩子的感受可能是“父母总是在控制我”。
l 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呢?大家可以百度“爱的5种表达”,而通过每天专心的“游戏活动”,往往可以做到其中的3-4种表达方式
===============================================
【营养早餐】
l “区分【事实】和【观点】” 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而且很多时候不被我们注意到。今天推荐这篇文章,不仅是说家长可以适时引导儿童学会区分这两样东西,更重要的是鼓励家长们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先学会】区分这两样东西。
l 知易行难,欢迎各位在看完文章、付诸实践之后,到群里和大家讨论“难点”,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
===============================================
【营养早餐】
l 所谓“生活即教育”,尤其是在0-6岁的阶段,孩子依靠的是自己看见、听见、摸到的东西进行学习的。
l 但是如何实践这个道理,却是需要思考的。本文显示的是“逛超市”这个场景,家长可以借此思考,如果扩展到其他的日常生活中。
===============================================
l 跟孩子确定“规则”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本文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l 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和孩子在“规则”的事情上“较量”之前,最好是可以先学会“跟孩子玩”和“赞美鼓励孩子”的能力。这两项能力能帮助孩子较好感受到“父母是爱我的”,以及提高他的自信心。只感觉的“规则和控制”,没有感觉到“爱和自由”,如果你是孩子会感觉如何呢?
===============================================
【营养早餐】
l 感谢瑾瑾妈妈的投稿!
l 文章中强调了跟孩子沟通“规则问题”的一些典型例子和处理方法,家长们可以参考使用。
l 需要提醒两点:一是“孩子感受到爱和自由”是基础,所以平时高质量的陪伴、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都是需要的;二是应该严格遵守的“规则”不宜太多,可以适当允许孩子“乱来”,你也不希望孩子像“拉线娃娃”一样,只是任由别人来摆布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吧?
===============================================
【营养早餐】
l 感恩每位老人家的付出!
l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说到:“选你所爱,爱你所选”。两项其实都是“主动”的选择,都是让我们更感到幸福的方法。
l 不过做事除了心态,方法也很重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协调家庭成员的观念呢?这是个难题,期待大家的投稿或意见
===============================================
【营养早餐】
l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不是直接针对宝宝的,而是讨论家庭关系的协调;
l 但家庭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是优先于亲子关系的,而且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也一般不错;
l 这篇文章是纯文字,但内容还是比较易懂的,而且颇有启发性,用一个特别的角度去解读“吵架”这事~
===============================================
【营养早餐】
l 周五了,推荐一组比较轻松的“漫画”,从嘉嘉妈妈的朋友圈捞到的,感谢嘉嘉妈妈!
l 用漫画的形式也是在倡导着:“享受育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确实很累,但确实最珍贵。
l 话说如果哪天会到处都有“奶爸不容易”的漫画,那就更好了。
===============================================
【营养早餐】
l 本来第一期“家长课堂”最后一次课的主题是“可能没有最正确的教育”,和家长一起探讨“现在‘教育方法’纷繁复杂,应如何挑选”的问题。最近就看到了这篇相关的文章,整好有了注脚。
l 文章内容就先不“剧透”了,大家可以看完文章之后分享一下想法和感受哦~
===============================================
【营养早餐】
l 我们都希望孩子是一个【勇敢】的人,能直面各种困难;
l 但是仔细放到【自己】的身上想想,勇敢就是“什么都敢”吗?
l 文中的妈妈用带宝宝看牙的例子引发我们的思考,也用具体的语言阐释了之前所说的“情绪辅导”
===============================================
【营养早餐】
l 文章中讲述了作者是如何应对“宝宝吃糖”这一行为的,用行动阐释了“适当体验”的方法;
l 这个方法其实还可以拓展到其他的事情上。例如有些家长会一直不让宝宝“用剪刀”,但其实可以改用安全的儿童剪,加上使用时家长的看护,就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居然能使用“剪刀”这种高难度工具,这是满满的成就感啊。同理,在玩颜料的事情上,可以选用质量好的颜料、一次少量、穿专用于玩颜料的衣服或罩衣,一样是可以让宝宝体验手与颜料的亲密接触、体验小手“施魔法”让画纸变美的乐趣。
===============================================
【营养早餐】
l 是的,我们也曾经是孩子,只是“偶尔”会忘记了这段“过去”;
l 最近关注到了不少讨论“怎么做”的好文,都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今天的是其中一篇;
l 本文从几个例子出发,在探讨如何用行动去“理解”孩子,如何去解决“强迫与放纵,自由与规则”的矛盾;
l 补充一个案例:以前有个企业家爸爸曾对自己的儿子要求很严格,近乎用管理公司的方法去约束孩子,而当时的矛盾点出现了在“如何让孩子在约定的时间内就放下IPAD”这件事上。
这位一开始会很严格地要求,“到点了就收回IPAD”,然而在“到点了”的时候,父子经常都因此而展开“拉锯战”。
后来,爸爸有一次打麻将到了很晚,比原来预定回家的时间晚了2小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作为成人,都尚且会对于所喜欢的活动“自控失败”,那何况才9岁的孩子。
之后,我们和爸爸一起制定了“两招”:一是跟儿子沟通,大人可以扮演闹钟提醒他,不强迫,相信他能慢慢控制好;二是用有其他更“有益”的活动代替玩IPAD,所以就结合子女的兴趣点,跟儿子、女儿一起买了3辆自行车,晚饭后就可以经常“亲子骑行”了;
噢,对了,刚才你们看到了“玩IPAD”的字眼,是否有考虑过,这个孩子是在“玩什么”呢?后来和孩子妈妈沟通,才知道,原来他是在玩一个“建造游戏”,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耐性,建造出了很多复杂的“模板”,然后再把这些模板“卖给”班里其他也玩这个游戏的同学。
===============================================
【营养早餐】
l 这篇文章讲的不只是“打招呼”!
l 这篇文章讲的不只是“打招呼”!
l 这篇文章讲的不只是“打招呼”!
l 文章通过对“如何引导孩子打招呼”为例,渗透了“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分步引导”“如何把握不强迫但也不放纵的尺度”等教育观念。
l 通过这些观念,可以引导我们去思考其他的例子。家家的孩子都不同,祝早日寻找到适合自己家宝宝的“教育方法”
===============================================
【营养早餐】
l 一个多月前,我们发过几篇关于“情绪辅导”的文章,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让孩子感到情绪被接纳,事情的对错等平静后再沟通”。
l 这篇文章通过探讨“孩子发脾气”的事情,用一种【新的方法】去诠释"接纳情绪”。
l “接纳情绪”绝不只是一句“你现在生气/害怕/害羞了”,也不只是“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如何如何”。
l 关键是在于“我们是否能感同身受”,看到宝宝的饼干碎了而哭,能类比到“自己新买的Iphone摔坏了”,之后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张擦眼泪的纸巾”都能传递这种感受。
===============================================
32、《致无边界家长的一封信》
【营养早餐】
l 这是某家幼儿园关于解决“孩子不愿午睡”这个情况的方案,原文有太多无关的东西,所以节选关键部分分享出来;
l 还是要强调一下,这不仅是处理“这个情况”的问题,其中也是蕴含着“理念和思路”,欢迎各位家长分享“读后感”;
《摘要》
当遇到“孩子应该”和“孩子做不到、不愿做”的尖锐冲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园或家长要么通过强迫、诱惑、交换、激励等方法,追求立竿见影的结果,要么因为无能为力而无奈放弃。在辩证的教育法系统看来,两者都不可取,而是可以最终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发展中的平衡的
在此,通过对孩子“午睡困难”及“喝水”等两个典型的“生活自理”问题的分析,以及容易产生的误区和困惑,全面阐述无边界幼儿园如何通过相对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辩证方法论,实现“既达成生理的目标,又尊重心理的自由”——事实上,这恰恰是现代辩证教育观在处理“自由和规则”这一对最天然、最回避不了、最常见的实践矛盾中,和“非此即彼”的一元论形而上学最本质的分水岭。万望家长们从这两个案例的分析中,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有所理解和借鉴。
部分孩子“午睡困难”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午睡焦虑”,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个问题的解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
(1)关于认识问题:
A、真正的困难是,家长虽然可能概念上认同,“无论孩子体质、生物钟等有无个体特点,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午睡”,这在哲学假设上显然难以成立,但又总因为“身体最重要”这个看起来绕不开的目标,而把生理和心理作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似乎只能选择“无论想尽什么办法(包括哪怕心理伤害),都必须在短期内达到目标”。
B、在科学上,虽然有关研究甚至国家教育大纲也对3-6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有“建议”,但并没有任何研究,将孩子一天的总睡眠时间设定为“晚上睡眠时间+午睡时间”,而且,有关儿童睡眠时间的研究,无论是样本统计的方法,还是生理研究的方法,都不可能也没有排除个体差异,将睡眠时间绝对化
C、恳请妈妈们仔细感受一下,当老师们天天看到圣哲为了能在规定的午休时间睡着,一个3岁半的孩子,在床上“打坐”半小时睡不着的沮丧和无奈,祖铭、Carol、丫丫、皓皓等“午睡困难户”在整个午睡过程中不能说话,一个多小时百无聊赖无法入睡,只能在床上“烙煎饼”,而老师又在家长的要求下,必须这样做,对孩子睡不着觉的感受,如焦虑、沮丧、无奈、睡不着也只能听命于人、甚至是内疚感、甚至可能是因为午睡早已形成的心理阴影等等,只能视而不见,老师的心里该有多纠结?
D、问题是,如果这样能够见效也就罢了----虽然通过强迫、诱惑等所谓“技巧”使孩子遵从成人的意愿、经验和判断,是无边界幼儿园教育信念所不能认可的,但为了解除家长的焦虑,显示我们“有能耐”,我们也愿意“难得糊涂”一下,通过规则、强迫、诱惑、播放安静音乐、关门熄灯等技巧,看能不能办到,但事实上办不到(就像瑞丰华妈妈描述的,孩子在原来幼儿园睡不着觉,被光脚罚站冻感冒,也还是没睡着----我们姑且不谈睡不着觉要被罚,就像“吃不下饭是错误的,要被惩罚”,是多么荒谬)!而且,以我们的心理学常识,我们知道,再这样揪住必须立竿见影的达到目的的初衷,不仅不可能达到目的,而且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E、不管愿不愿意,家长都得正视一个现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进入幼儿园前的早早期,当孩子还没有形成生理上的生物钟,和心理上对睡午觉的恐惧、排斥的时候,就采用某些方法的话,可能部分午睡困难孩子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对这部分孩子来说,午睡困难已经是一个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假如一定认为是问题的话),期待点石成金、立马办到的方法,都是不现实的。
F、如果作为成人的我们,要在别人那些看起来雄辩的“理由”、“科学依据”等等要求下,改变一个生活习惯是很难的,为什么我们认为对孩子就该很容易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难道不包含孩子吗?每天必须睡午觉,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至少,真的那么急迫吗?
G、那么,问题如何解决?我亲自主持过至少两次长时间的讨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两个分析入手:
其一,以下问题需要判断,即:午睡困难的孩子,是生理上不需要睡午觉,还是因为揪得太紧,原本不是问题的事,反而变成了某种复杂的心理问题,而且,从孩子的角度,那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并没有被父母和老师所接受----因为,大人们要“结果”。而稍具心理学常识就可以想象,当睡午觉变成一个心理上的问题的时候,即“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是可以转化为生理上睡不着、不想睡的。
因此,对午睡困难的孩子,必须从“不想睡就是不困”的生理逻辑,和作为一个“人”,有权决定是否睡午觉的心理权利被接纳两方面同时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在此,我们明确表示,无边界幼儿园蔑视那些“伪专家”,蔑视那些任何不是从这两点入手的所谓“专家支招”。那些“招数”,要么是臆想的,“专家”自己也没成功过,要么就是在家长看不到的幼儿园,三年长期和儿童的斗智斗勇的“战斗”----当然,他们也绝不可能成功过,只是家长看不到而已。
其二,部分孩子午睡困难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是生理体质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对“睡午觉”的纠结,两个问题都不可能几天之内解决。“等待”,是家长和老师必须有的心态,这也是无边界幼儿园将“等待”作为“十六字方法论”之一的原因。
(2)具体办法
A、基本策略:
下述方法的根本意图是,调节孩子的生物钟,完全舒缓和放松孩子因“睡午觉”而衍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而使睡午觉变成仅仅是生物钟的需要,通过一个相对长一些的时间段,既达成孩子睡午觉的身体需要,又使孩子睡午觉是自由意志的决定
B、定期评估“午睡困难户”名单
C、在上午的活动(特别是“去主题活动”)中,较大幅度的引导加大“困难户”的运动量
D、午休环境的提升(遮光窗帘、空调等,目前已到位)
E、午休时,不再采用“必须全部尝试躺在床上”的规则,或对不愿上床的孩子总是试图说服的方法(简单而言,目的在于完全放松“午睡困难户”的敏感、纠结、惶恐等,当“没这事儿”)
F、对不愿睡午觉的孩子,在空间上和午睡区隔离
G、让不睡午觉的孩子自己制定规则,不打闹、奔跑、高声喧哗、集体游戏等(注意:如出现此类“违规”情况,决不能以“罚去睡觉”等臭招导致前功尽弃,这一点,已和老师们统一思想)
H、对已进入午睡区,但中途出现“睡不着、不想睡”的孩子,应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或直至允许离开午睡区,至非午睡区(实践证明,对偶尔出现午睡不畅的孩子过度的关注,虽然偶尔会有“成功”,但可能给孩子“我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午睡”的消极暗示,反而培养出更多“午睡困难户”)
I、为不睡午觉的孩子提供绘画、积木、阅读等静态活动条件,伴以适宜放松的轻音乐背景,并安排一位老师在现场(仅负责安全,而不提供活动组织和协助)
J、短期内,对不睡午觉的孩子绝不抱以“检验成果”的心态而急于求成
K、如非午睡区的孩子在静态活动中,“不知不觉睡着了”,老师抱至午休区即可(注意:绝不可以出现第二天孩子又不想睡时,对孩子唠叨“你昨天都睡着了,今天应该睡”等----这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一点,也已和老师们统一思想)
L、经过一个相对的时间段后,如仍有午睡困难的个案,将专门讨论
M、幼儿园诚恳吁请家长,彻底相信无边界幼儿园的专业水准和对孩子的爱,不再因为“午睡问题”,使老师们感到压力和焦虑,导致根本偏离上述思路和方法
N、上述方法,张贴于各园区,以便老师随时获得正确的提示
===============================================
【营养早餐】
l 上个月发过一篇“感恩帮我们带娃的父母”的文章,主要讲到了“祖辈并无义务带娃,父母需心存感恩”;
l 本次的内容角度略有不同,探讨的是“家长可能会无意识地把“黑锅”给了老人家背,并乐享站在“指挥官“的位置”。
l 或许,一个好的隔代教育不是“老人按我们的意愿来带娃”,而是“老人帮我们带娃,我们想尽办法去支持他们,特别是情感上的支持(感恩的心)和时间上的支持(有空就自己带)”。
===============================================
34、【回复晓琪的读后感】
昨天看到了凡凡妈妈的“读后感”,勾起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或许,这种差异跟“文化”有关,我们似乎不习惯“失控”的状态,家长在家一对一尚且要孩子“乖乖的”,幼儿园里面的“一对八”怎么办?;
或许,这种差异跟“经济”有关,“德国模式”意味着师生比可能要去到1:4;而且对师资的要求也不同,一些在实践这种“新教育”的学校,老师工资是要比“传统幼儿园”翻一倍的。这前后就是【4倍成本】。
或许,这种差异跟0-3岁的家庭教育有关,以前有见过一家幼儿园实践“德国模式”,但有些孩子因为被训练成“乖巧的”,入园后会出现“等到成人告诉他可以干什么”的状态,这是让人痛心的。
所幸,已经有很多实践者在践行“新教育”,等模式运作成熟后有,有更多的“合格师资”后,费用能慢慢降下来,普及更多的家庭。
我们显然也不是“坐以待毙”的,正如这两天提到的“鱼与熊掌要兼得”一样。对于婴幼儿,我们可以做到创造条件给他“乱搞”、能欣赏他“终于学会了不听话”;对于小学生,我们也能做到“少聊成绩,多聊兴趣”,“少讨论如何‘抢分’,多讨论‘有无其他答案’”。
改变儿童的教育环境,可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
【营养早餐】
l 今天推荐的看似不是“育儿”的文章,但“育儿”的本质就是“育己”。
l 这篇文章是一位老师参加一场“团体关系大会”的“感想”,细读之下颇有启发,所以分享给大家。
l 【摘要】“想象你身上长满了按钮,外在人事物一按到按钮你就会有反应,有时几个按钮一起按,不同组合又有很多细微的变化。但某天你觉察到某一个或几个按钮,充分去体验它们,按钮会慢慢变化,脱落。这是会自由很多,不用再下意识的反应,一部分能量释放出来,觉察的范围更广。当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矛盾就不矛盾了。”
===============================================
【营养早餐】
l 感谢嘉嘉妈妈的分享@;
l 昨天也刚好跟一位家长聊到“可怕的两岁”这个话题,说起2岁左右的宝宝开始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既让家长“闹心”,又让家长“开心”;
l 推荐本文还有一个原因,文章用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说明“成人有时会无意识的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并为此找出很多理由”,推荐至少把例子看完。
l 这种“无意识”的表现,就像昨天分享的那样,像是我们身上有一个隐形的“按钮”,一旦孩子开始“呛声”,就按到了,然后我们就会像机器人一样作出各种反应。而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些反应”之后,就可以自主地“拔掉电线”,让这个按钮“失效”了。
===============================================
【营养早餐】
l 作者用了“生命外力”和“生命内力”来概括人的各种能力,并强调着“内力觉醒”对孩子的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左右。
l 可能每个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都会有些差异,但我们仔细一想,也不难理解,“自信心”(我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和“主动性”(我喜欢不断尝试挑战自己)对人的成长确实举足轻重。
l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教育的重心是什么?要怎样“让内力觉醒”。欢迎相关案例
===============================================
【营养早餐】
l 再次感谢嘉嘉妈妈的分享!
l 之前的文章多以“观念”的分享为主,而这篇文章则是实在的“方法”。
l 各位家长看完之后可以尝试在家里面运用这些方法,期待大家的“用后感”
===============================================
【营养早餐】
l 昨天发的是上篇,今天再发一篇下篇;
l 不知道有没有家长在家里践行过这种方法呢?期待大家的分享~
===============================================
【营养早餐】
l 感谢洋洋妈妈的分享@,这标题虽有“标题党”的嫌疑,但内容确是真诚的;
l 文章讲得是“打骂式”教育的弊端和避免方法。在文章之外,我想补充以下几点;
观念
1、“打骂”并不只是指打和骂,Ta代指“过度强硬的暴力方式”,其实也包括“不理睬”、“关小黑屋”等冷暴力;
2、这种方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过度”,但怎么去判断,是主观的,这样看你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但有些家长在使用各种方法时,可能是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那就更谈不上“判断”了;
方法
3、对于原来习惯于“过度使用暴力”的家长,并不一定要做到“马上停止”,这确实很难。只要保持思考“我这次是否过分了”,就可以慢慢好起来的;
4、文中也说到:如果意识到自己已经想发火了,可以暂时离开现场换其他人先处理,或者先做点别的事情;
辩证
5、最后补充一个辩证的例子:我伯父伯母从小就对堂哥“混合双打”,导致了他初中开始极为叛逆,成绩从小学毕业的298分直降到考不上高中。【但重点是】多年以后,他觉得恨自己的爸爸,但却很理解自己妈妈,因为他感受得到,爸爸是处于发泄情绪而打的,妈妈是基于教育目的而打的。所以,教育者的“真心”比起方法可能是更重要的
===============================================
【营养早餐】
l 多年前,曾看到一篇文章讨论“什么才是‘过度’教育?”的问题;
l 作者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能兼顾“知识”、“技能”、“兴趣”和“情感”,不一定四方面同时发展,但至少不会损害其中一方;
l 而本文以“教写字”为例,探讨日常我们可能容易进入的一些“误区”,通常是过度注重了“知识”和“技能”,但却忽视了“兴趣”和“情感”。
l 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学习经历,其实这个道理不言而喻,愿孩子们都在感兴趣和愉悦的状态中茁壮成长!
===============================================
【营养早餐】
l 作者用轻松的漫画形式和我们分享了这个严肃的话题;
l 都说宝宝在玩时,对他来说就是“工作”,他是个小科学家,探索不同的操作会让这个世界发生什么变化;
l 不久前,有位朋友提问说“如果说宝宝玩水浪费水,那我们大人去游泳是不是也是大大的浪费?”,大家说呢?
===============================================
【营养早餐】
l 这还是一篇用轻松的漫画形式和我们分享这个严肃话题的好文章;
l 漫画展示了家长日常跟宝宝沟通中,可能可以做得更好的一些细节;
l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带着思考地看这些方法;
l 就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来说,里面有些内容可能是还需要斟酌和讨论的,欢迎家长们看完之后提出疑问,我们一起在群里讨论。
===============================================
【营养早餐】—实用技能
l 今天来一篇实用的技能—折纸;
l 各位爸妈可以用这些折纸,轻松制作出一些小动物或小工具,并用它们来和宝宝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l 【提醒】一下,这里说得“0基础学会”是【针对成人】的,3岁前的宝宝折不好是很正常噢,可以尝试,请勿强求;
===============================================
【营养早餐】—观念思想
l 谢谢姗姗妈妈的分享@;
l 文章是从幼儿园教育作为切入点,但其实其原理在0-3岁也适用。
l 不做太多的诠释了,原文中有一句就非常好: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学前教育(编者注:含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玩好”,具备基本的生活、交流技能,并且让孩子独特的个性得到发展。
===============================================
【营养早餐】—观念思想
l 本文是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练习技巧;
l 文章写得比较清楚,因此,这种思维的价值,相信各位通过阅读文章就可知道;
l 在此需要特别补充说明的是:
请先让自己形成这种思维!
请先让自己形成这种思维!
请先让自己形成这种思维!
大多数孩子形成这种思维的必经途径是家长的思维模式,共勉
===============================================
【营养早餐】—观念思想
l 感谢姗姗妈妈的分享@;
l 文章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孩子本有】
l 文章里用了很多“细节”和“案例”来传达如何观察【孩子本有的智慧】以及如何保护这种智慧。
l 文字能传达的东西是有限的,家长们可以自动脑补自己家宝宝的生活点滴,去体验这种方法。
===============================================
【营养早餐】—观念思想
l 感谢姗姗妈妈的分享@
l 这是一篇很值得细看和思考的好文!
l 这是一篇很值得细看和思考的好文!
l 这是一篇很值得细看和思考的好文!
l 从文章里面可以延伸出来讨论的观点有很多,今天想特别分享一下【自然后果】这种观念
l 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我们有可能会自动脑补“长大了还这样可怎么办”,所以可能会急着去“纠正孩子”;
l 例如文中提到的“不管原因”地要求道歉,又或者是“孩子现在不爱分享怎么办”。
l 所谓【自然后果】,不是“一味要求道歉”,也不是“要求孩子分享”
l 而是“孩子无意打到妈妈的手后,妈妈表达‘被打痛了’”、又或者是“孩子坚持不分享任何玩具,而其他孩子不愿意跟TA玩时,和TA一起‘品味’这些因果”
l 更多思考,大家可以在阅读本文后再分享到群里。
===============================================
【营养早餐】—实用技能
l 都说陪孩子玩很重要,但是玩什么确实是个让人头大的问题 ;
l 这篇文章收集了很多实用的居家小游戏,各位家长可以参考一下,或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l PS:如果还是觉得很难选,或者不确定自己的宝宝适合玩哪些,欢迎预约【亲子游戏定制】服务哈
===============================================
【营养早餐】—观念思想
l 萨提亚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提出了“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4种典型的沟通方式(详情可百度) ;
l 这篇文字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这四种方式背后的需求;
l 不管对方是成人或是儿童,如果我们看到Ta有以上行为,能【翻译】成文中所提的需求,那我们将更淡定地看待这个行为,并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去应对;
l 特别说明,理解不代表“没情绪”,我们倡导是【接纳】,是和情绪【和平共处】,所以尽管我们能翻译对方的需求,但自己仍可能愤怒、沮丧,这都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