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合集】202509班:雨绵绵,情依依,多少遇见在字里

1.孙梦婷:秋日山行
因国庆调休,这周只有一日闲暇。周五深夜赶完功课,翌日清晨我便随父母进山采摘野生猕猴桃。
晨光熹微中,我匆匆梳洗整装。昨夜一场秋雨将山野洗得澄澈,空气中浮动着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山径被雨水浸得泥泞湿滑,每步都需踩实了才敢前行。路旁枝桠横斜,稍不留意便会划伤手臂。父亲在前执杖探路,母亲不时提醒我注意脚下。虽是艰难,山中景致却让人忘却疲惫——沾着露珠的蛛网在晨光中闪烁,不知名的野果点缀在灌木丛间,偶尔传来山雀的清鸣。我们走走停停,待抵达半山腰的野猕猴桃林时,已是日上三竿。
但见藤蔓交织的猕猴桃架上,鸡蛋大小的果实密密垂挂。今年天旱,果实虽不硕大,却别具山野韵味。青褐色的果皮覆着层细密绒毛,在掌心轻捻时,能嗅到若有似无的果香。我这位小馋猫来此可不单为采摘,更是要尽情享用这山间美味。母亲传授诀窍:用指腹轻按果实两端,微陷即弹者便是熟透;若坚硬如石,则尚需时日。我依言挑选,不一会儿便集了满篮。
迫不及待取来一颗,小心剥去薄皮,翡翠般的果肉显露出来。咬下一口,酸甜汁水瞬间盈满齿颊,清爽滋味仿佛将整个秋天都含在口中。我左右开弓吃得欢畅,果浆沾了满脸,惹得父母笑说我成了花脸猫。母亲采摘时姿态优雅,五指轻拢便能摘下四五颗,那些顽皮的果子在她掌心格外温顺。父亲则需借助镰刀,只见他手起刀落,硕果应声而落,颇有武将风范。
日头渐西,我们携着满筐收获踏上归途。这些山野珍品将被制成蜜饯、果酱,封存秋日的甘醇。而比果实更珍贵的,是这漫山秋色中与父母共度的温馨时光。当暮色染透山峦时,我们的笑语仍在那片猕猴桃林间轻轻回荡。
2.向依姗:雨中的欢歌
雨下得急切,仿佛将整条银河倾泻人间。小卖部门前聚着三两人群,花花绿绿的伞面在雨幕中晕染开来,像一幅流动的油画。
我沿着坡道向下走,目光在人群中穿梭,生怕错过妈妈的身影。仿佛心有灵犀,一抬眼,便看见了她——她早已守在车流中,那件巨大的蓝色雨衣罩着小小的电动车,底下露出一个格外醒目的粉色头盔。
伞下突然钻出半个身影,举着印有汽车玩具图案的雨伞。看见我,他立刻不顾穿梭的人群,像只欢快的小鸟朝我奔来:“姐姐!”
等他跑到跟前,我故意板起脸:“这么多人,撞到了怎么办?”可抑制不住上扬的嘴角出卖了我。他嬉皮笑脸地拉住我的手,一脚一跳地把我领到电动车旁。
路上,厚重的雨帘模糊了视线,雨衣在风中啪啪作响。我扯开嗓子唱起歌来,弟弟立即应和,我们合奏出一首“神鸦乱叫”的协奏曲。妈妈终于忍不住抗议:“你俩的歌声都快影响我掌控方向了!”我和弟弟放声大笑,引得路过的车辆纷纷侧目。
到家时,鞋袜早已被雨水浸透,冰冷的触感让我打了个寒颤。可心里的那份欢欣与温暖,却足以驱散所有寒意。
3.吴思仪|云,天空的游魂
我总觉得,天空是有灵魂的。不然,它为什么那样辽阔,那样深邃,那样安静地笼罩着整个世界?如果天空真有灵魂,那它,应该就是云吧。
云,是天空的呼吸,是它无声的语言。有时它轻轻一抹,像谁不小心遗落的白纱;有时它层层叠叠,铺成通往梦境的阶梯。晴天的时候,它像棉花糖一样蓬松柔软,飘在蓝得像海的天空中,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摘一片。阴天时,它又沉静下来,仿佛藏着说不尽的心事,却从不沉重。
古人说“云自无心水自闲”,是啊,云从不为什么停留,也不为什么改变。它聚了又散,来了又走,像一首没有句读的诗,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它不属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占有。它是天空最自由的灵魂,永远飘荡在风经过的地方。
我常常在放学后,望着天边发呆。夕阳把云染成淡淡的橘红色,像害羞的脸颊,也像温柔的微笑。那些云,有时像奔跑的小马,有时像沉睡的山脉,有时又像轻轻拂过的羽毛。人们在这样的天空下,匆匆走过街道,赶着回家。而我,却总想停下来,多看它一眼,多记它一会儿。
雨来的时候,云仿佛在沐浴。雨滴洗净了它的身体,也洗净了天空的心。雨后,云更加轻盈,像刚刚醒来的梦,带着清新的气息。而当夕阳西下,它披上五彩的霓裳,毫不羞怯地展示自己的美,让每一个抬头的人,心里都亮起一片温柔的光。
夜晚,云悄悄陪伴着月亮。有时它遮住月光,像在玩捉迷藏;有时它轻轻拂过月牙,像在诉说一个只有它们才懂的秘密。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云永远那么从容,那么飘逸,仿佛世间所有的烦恼,都与它无关。
而我,也渐渐在望着云的时候,学会了放下。放下一天的疲惫,放下心里的不安,放下那些说不清的烦恼。我仿佛也成了一片云,轻轻飘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不着急,不慌张,只是悠悠地,悠悠地飘着。
云是天空的魂,也是我心里的一缕自由。每当抬起头,看见它在天上徜徉,我就知道,那份轻盈与洒脱,也悄悄住进了我的心里。
4.李远跃:遇见
第一次去乒乓球社团,我握着球拍站在教学楼前等待集合。阳光斜斜地洒在水泥地上,忽然听见一个低沉有力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来!都到这儿集合。”
回头便看见一位高个子老师朝我们走来。他肩膀宽厚,手臂肌肉线条分明,连青筋都清晰可见。只见他站定后高声喊道:“排好队,现在开始点名——陈一、刘张......”他的声音洪亮如钟,高大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点名结束后,他拿起球拍开始示范动作。我们认真模仿着,他却突然停下脚步,径直走向一个男生:“你这握法不对。”说着便伸手调整那位同学的手指位置,“手指要分开,紧紧贴住拍面!你这是在抓什么东西?”他皱着眉头,手把手地纠正动作,“挥拍试试......还是不太对,要多练习发力点。”他就站在旁边,一遍遍地重复着正确姿势。
指导完这个同学,老师又转身去看其他队员。“让我看看你们练得怎么样。”话音刚落,有个男生立刻挥拍展示。老师仔细观察后点点头:“不错!大家都该向他学习,知错就改,认真听话。”说完,还朝那个男生竖起大拇指。
虽然至今不知道这位老师姓什么,但每次见到他,心里总会响起一个小小的声音:这位老师教得这么认真,球技一定很厉害。虽然要求严格,可是严师出高徒啊。想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期待接下来的乒乓球课了。
5.李语萱:解字识友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有个疑问:为什么《论语》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用的是“朋”字,而不是“友”字呢?难道“友”不也是朋友的意思吗?这个小小的困惑,像一粒种子,悄悄埋在我心里,直到那个寻常却闪光的语文课,郑老师为我解开了谜团。
那是个阳光温和的上午,教室里有淡淡的粉笔灰味道。郑老师讲完练习题,没有像往常一样让我们拿出作文本,而是转身,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两个大字——“朋”和“友”。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都好奇地看着。
“同学们请看,”郑老师声音温和,手指着“朋”字,“这个字,由两个‘月’组成。它们大小一样,并肩站在一起,谁也不遮住谁的光。”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我们每一张脸,“古人用这两个并肩的月亮告诉我们,真正的‘朋’,是彼此独立又相互映照的。你要先成为会发光的月亮,才能遇到另一个同样明亮的月亮。”
接着,她的指尖轻轻移向“友”字:“‘友’字,从字形上看,是一只手伸向另一只手,更多是互助、友好的意思。但在表达那种精神同频、志趣相投的深意时,就不如‘朋’字来得精准、厚重了。所以《论语》中用的是‘朋’——那是跨越山河也要相见的知音,是精神层面的同路人。”
那一刻,我心里那粒种子仿佛“啪”地一声破土而出,瞬间明朗起来。原来,古人早在造字之时,就已把交友最深刻的智慧,藏进了这横竖撇捺的构造里。
课堂的最后,郑老师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微笑着说:“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急着去结交多少人,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认真成长,先让自己成为一轮越来越明亮的月亮。当你足够亮,自然会有另一轮月亮,从远方,或者就从你的身边,向你靠近,与你并肩。”
那节语文课,像一束清澈的光照进了我的心里。我明白了,“朋友”二字,重不在“交”,而在“修”——修自己。与其四处寻找,不如先低头努力,让自己发光。这真是一节让我收获满满、久久回味的语文课。
6.李佳茹:那场遇见考试的清晨
第二节课铃声刚响,数学老师便踏进教室,平静地宣布:“午休结束后考试。”短短一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我的心猛地一沉。
考试开始了。试卷发下来,我匆匆扫了一眼,除了最后一道大题,其他题目看起来并不陌生。我拿起笔,埋下头,一行一行认真地写起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思路如溪流般顺畅。我甚至暗暗期待,这次说不定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倒数第二道题的计算量远超我的预料,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挤满了草稿纸。我反复演算,好不容易得出一个结果,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安。而最后一道大题的分值并不高,这让我更加焦虑。就在我埋头苦算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陆续起身交卷。安静的教室里,脚步声、试卷翻动的声音不断传来,我的心跳也跟着加快。
压力之下,我的思路开始混乱。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我勉强写完了最后一题,来不及仔细检查,就匆匆交了卷。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既有一种解脱的轻松,又有一丝说不出的忐忑。
发卷子了,老师站在讲台前,一个一个地报出分数。我的心跳得厉害,手心里全是汗。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和分数时,我愣住了——那是一个我从未想过的数字。卷子发到手里,我反复确认名字和字迹,没错,是我的。可那些鲜红的叉号,却那么陌生。
我静下心来,一道一道地查看错题。原来,错的不只是难题,更多是因为粗心——小数点标错、算式抄漏、甚至还有一道题漏看了条件……这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我的心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学习从来不是凭感觉、靠运气,而是需要踏实的努力和细致的习惯。
这场考试,像一盆冷水,在那个周日的清晨迎面浇醒了我。它让我遇见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明白:成长路上,每一步都要走得认真,每一题都要做得仔细。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在交卷前多留几分钟,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也学会了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轻视任何一道小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7.周子鑫:雨中的领悟
窗外的秋雨,从清晨便开始淅淅沥沥地下着,没有夏日暴雨那般酣畅淋漓,只带着无尽的寒意。细密的雨丝轻轻敲打着玻璃,汇成一道道蜿蜒的水痕,将外面灰蒙蒙的世界晕染得一片模糊。
数学课上,当那张被批改过的试卷轻轻落在桌面时,刺眼的“68分”如同一道惊雷,瞬间击碎了我所有的镇定。我几乎能听见内心堡垒轰然倒塌的声音——上一次那耀眼的“95分”带来的喜悦仿佛还在眼前,同学们的赞叹、父母欣慰的笑容……此刻,却都被这个残酷的数字彻底击垮。
我把试卷胡乱塞进书包最底层,仿佛这样就能抹去这次失败。放学路上,我独自撑着伞,走在被雨水浸湿的街道上。脚步沉重,心情比这秋日的天空更加阴郁。那些似懂非懂的数学公式,那些因粗心丢失的分数,不断在脑海中盘旋——为什么努力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回到家,我没有开灯,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聆听窗外绵绵不绝的雨声。雨点敲打着窗棂,像是在叩问着我迷茫的心灵。泪水不知不觉滑落,和窗上的雨痕融在一起。
就在这片阴郁中,忽然想起老师曾说:“秋雨虽寒,却能滋养土地,为来年春天积蓄生机。”是啊,没有秋天的洗礼,怎会有冬日的沉静与春天的繁茂?这68分,不也是一场秋雨吗?它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懂得——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最痛的领悟。
雨渐渐停了,西边的云层透出一缕浅金色的光。我轻轻擦去泪水,从书包里取出那张试卷,将它平整地铺在书桌上。今日的每一滴泪水与汗水,甚至心上的伤痕,原来都是在为明天那个更坚强、更优秀的自己,铺垫成长的基石。
8.孙雨萱:雨中的暖意
今天下午放学,我背着书包在公交车站等车。天色阴沉,雨还没有落下,可我一摸书包侧袋,心里顿时一紧——雨伞忘在教室里了。那是妈妈在我生日时送我的伞,我特别喜欢,此刻不禁担心会被别人拿走。
正懊恼着,雨点忽然噼里啪啦地落下来,越下越大。公交车迟迟不来,风夹着雨丝吹到身上,泛起阵阵凉意。我只好把书包抱紧,往站台后面缩了缩。
这时,我注意到旁边坐着一位老爷爷。他手里拿着一把折叠伞,正望着雨幕出神。我犹豫着要不要借伞,却不好意思开口。老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转头对我说:“同学,没带伞吧?这把给你,我家就在附近,走几步就到了。”我连忙推辞:“不用不用,我等公交车,说不定雨一会儿就停了。”
“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拿着吧,别淋感冒了。”老爷爷不由分说地把伞塞到我手里。伞柄上还留着他掌心的温度,让我心头一暖。他拉上外套拉链,作势就要冲进雨里。
就在这时,公交车进站了。我急忙喊道:“爷爷,车来了!”把伞递还给他。可他摆摆手,又把伞推了回来:“没事,拿去用,下次遇见再还……”
看着他冲进雨中的背影,我的鼻子有些发酸。如今每次路过这个车站,我都会想起那个雨天,想起那把普通的伞。原来陌生人的一份善意,真的能把狼狈的雨天变成温暖的记忆。那把伞不仅为我挡住了雨,更把一份朴素的温暖,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9.赵粤淼:风波一日
七点整,我踩着晨光冲进教室,书包还没卸下,组长已经站在桌前:“快交作业,就等你了!”我手忙脚乱地翻出各科作业本,眼睁睁看着它们被一股脑收走,连翻页检查的机会都没有。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果然,第二节课间,语文老师的声音在门口响起:“赵粤淼,来办公室一趟。”
办公室的阳光格外刺眼。老师敲着我的作文本:“段尾标点,这是第三次了。”她的手指停在最后一段,“上次说过,再犯就写一整页句号。”我的脸烧得发烫,那些标点像在纸上跳舞,偏偏跳错了地方。
回到教室,我撕下作业本最后一页,铺开纸开始写句号。圆圆的圈一个接一个,像无数个无声的叹息。刚写到第二行,一片阴影笼罩了纸面——数学老师不知何时站在身旁,手指轻叩桌面:“写什么呢?上节课讲的内容都会了?”
再进办公室时,数学老师推过一张草稿纸:“把刚才讲的那道题,给我讲一遍。”我攥着衣角,粉笔灰在阳光里飞舞,磕磕绊绊的声音像断了线的珠子。老师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我的心也跟着起起落落。
放学时天色已沉。爸爸让我看手机,班级群里的消息赫然在目——英语老师的通报:“个别同学作业一字未写竟敢上交……”后面跟着我的名字。
站在暮色里,我看着那个熟悉的名字,突然觉得今天的夕阳格外沉重。这一天的风波,到底还是没能蒙混过去。
10.张霈溪:书包里的晴天
周三的早自习刚结束,天色骤然暗了下来。窗外的云层像被谁用灰色的墨水晕染过,沉甸甸地压在高楼的轮廓线上。我正低头默写课文,忽然听见雨点敲打玻璃的声音——起先只是细碎的“嗒、嗒”,很快就连成一片,哗啦啦地响彻整个教室。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望向窗外。雨幕如织,模糊了操场、树影和远处的街道。下课铃声响起时,大家纷纷从书包里掏出早已备好的雨具,五颜六色的伞花在走廊次第绽放。我慢吞吞地收拾文具,铅笔盒开合的声音都透着犹豫。早上出门时阳光明明还好好的,谁能想到天气变得这样快?我望着窗外被雨水冲刷得模糊的世界,心里泛起一丝懊恼。
手指无意识地在书包侧袋摸索,却触到一件硬硬的物件。我怔了一下,仔细掏出来——是把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伞。天蓝色的伞面,像被裁下的一角晴空,握在手里还能感受到布料间残留的、阳光晒过的暖意。
记忆的闸门忽然打开。早晨出门前,妈妈在厨房煎蛋,隔着油烟机的轰鸣声喊:“书包再检查一下!”我那时满脑子都是没背完的英语单词,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抓起书包就冲出了门。原来那句看似随意的提醒里,藏着她早已看过的天气预报,藏着她不动声色的牵挂。
撑开伞走进雨里,雨珠在伞面上欢快地跳跃,奏出清脆的乐章。伞下的空间仿佛一个移动的庇护所,隔绝了湿漉漉的凉意。我低头看着鞋尖轻快地踏过积水,溅起细小的水花,忽然理解了妈妈那份从不张扬的关爱。它不像暴雨般汹涌澎湃,而是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是清晨餐桌上一杯恰到好处的温水,是深夜书桌旁一盘切好的水果,是换季时悄然出现在衣柜里的薄衫,是此刻这把静静躺在书包里的伞。
雨还在下,天蓝色的伞却为我撑起了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晴朗。这份来自母亲的守护,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言辞,它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刻,以最朴素的方式出现,让每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都拥有了阳光的温度。
11.王玉莹:有理数测验记
上课铃刚响,数学老师抱着一沓试卷快步走进教室,“这节课,我们进行有理数小测验,大家赶紧把课本收起来。”
话音刚落,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我的心也跟着一沉。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三次测验了!
前一天,我还对着课本上的数轴图反复研究,此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崭新的课本被匆匆塞进桌肚。我紧紧攥着笔,手心悄悄渗出汗来,脑子里拼命回想有理数的知识点:要注意符号,绝对值的定义是……可越着急,那些熟悉的概念就像滑溜溜的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试卷发下来,我快速扫了一眼前面的选择题。旁边同学小声嘀咕:“3的相反数是多少?”我松了口气,飞快写下“-3”。可到了第三题,判断“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小于其中一个加数”时,我突然卡住了。赶紧在草稿本上列了个例子:(-2)+(-3)=-5,-5确实比-2和-3都小,我这才敢打勾。
最让我紧张的是最后一道大题,考察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我刚理清思路,下课铃就响了。匆忙检查完姓名,我忐忑不安地把试卷交了上去。
走出教室,我和同桌迫不及待地对起答案。“我居然把相反数写成了3,”她懊恼地拍着额头。我苦笑着回应:“那道判断题我也犹豫了好久,差点就写错了。”我们互相吐槽着刚才在考场上遇到的难题,心里却都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有理数的知识点彻底吃透,下次考试,绝不能再这么慌张了。
12.楚梦悦:雨幕中的暖意
延时课结束的铃声在潮湿的空气里轻轻响起,我抬头望向窗外,天空像被墨浸透的宣纸。雨还在不停地下,哗哗啦啦,像是谁在天上倾倒着无尽的珠串。我忽然想起——早上出门时,我竟把伞忘在了门口的鞋柜上。
同学们陆续撑开各色的伞,像移动的小蘑菇,三三两两地消失在雨幕中。我犹豫了一下,把书包抱在怀里,正要冲进雨帘,却在不远处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妈妈骑着她那辆电动车,静静地等在雨里。车把上挂着一把印有小黄鸭的雨伞,车篮边缘垂着半湿的雨披,雨水顺着边缘滴答落下。她看见我,急忙停稳车,从后备箱里利落地拿出那件蓝色的雨衣。
“快过来,别淋湿了。”她一边说,一边用雨衣把我裹得严严实实。她的动作很轻柔,却又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定。雨衣的帽子有些大,她细心地为我整理好,又举起那把印着小黄鸭的伞,尽量遮住我的头顶。我注意到她的额发早已被雨水打湿,一绺一绺地贴在额角,水珠顺着发梢滑落,消失在衣领里。
我轻轻靠在妈妈背后,双手环住她的腰。雨衣虽然把我包裹得很严实,但风还是能找到缝隙,带着凉丝丝的雨点扑在我的手背上。妈妈骑得很慢,比平时要小心得多。每遇到一个水洼,她都会提前减速,小心翼翼地绕过去,生怕泥水溅到我的脚上。雨水从她的雨衣帽檐滴落,在她的肩膀上晕开深色的水痕。
我的脸颊贴着她的后背,能清晰地感受到她身体的温度。她外套上有淡淡的肥皂香气,混合着雨中微凉的清新,像一首无声的安眠曲。耳边哗哗的雨声忽然不再让人觉得烦躁,呼啸的风也仿佛变得温柔起来。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在雨中静立,路灯透过雨幕洒下昏黄的光,把每一滴雨都染成了金色。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下雨天最温暖的,不是躲在屋檐下的安逸,而是妈妈穿过风雨来接我的每一个瞬间。她的伞并不大,却为我撑起了一整片无雨的天空;她的背影并不宽阔,却是我最安心的依靠。雨还在下,但我的心,早已被这份沉甸甸的爱烘得暖暖的。
13.李飞宇:雨中行
下午四点光景,天色骤然暗沉。狂风卷着雨帘,把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雾里。我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伞面在风中不住地颤抖,冰冷的雨丝趁机钻进衣领,激得我打了个寒颤。
裤脚早已湿透,深色的水渍正沿着裤管缓缓向上蔓延。雨越下越急,豆大的雨点密集地敲击着伞面,那声响让我想起过年时外婆炸糖角的噼啪声,只是此刻少了那份温馨,多了几分狼狈。
终于望见小区门口那棵熟悉的老榕树,可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前方的土坡已化作一道浑浊的瀑布,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枯叶泥沙,像千军万马般奔腾而下。我在坡前徘徊良久,试图寻找一处水势稍缓的地方,可雨水模糊了镜片,脚下的积水也越来越深。
眼看天色渐晚,我只得把心一横,深吸一口气,抬脚踏入水中。冰凉的积水瞬间淹过脚踝,灌进鞋里,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鞋子发出“咕叽咕叽”的抗议声。水流的力量出乎意料地大,我不得不弓着身子,像只笨拙的虾米,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
推开家门,母亲看见我的狼狈模样,惊呼出声。我靠在玄关的墙上,费力地脱下鞋子。两只运动鞋顿时变成了两个小型水库,各倒了小半鞋的水出来。袜子吸饱了水,沉甸甸地贴在脚上,在地板上留下两摊不规则的水渍。
窗外,雨势依然未减。我捧着母亲递来的姜茶,望着窗玻璃上蜿蜒流淌的雨痕,不禁想起方才那一幕。这场雨来得突然,去得也快,却在我的鞋子里留下了最真切的记忆。
14.徐家锋|旧忆
在餐厅吃完饭回教室的路上,看见栾树的花正落下来。细细碎碎的黄色小花铺了一地,像是秋天写下的信笺。这般景致忽然牵起一段旧忆——我想起了一个人。
如今我十二岁,六七年前还在乡村上学。那时邻家住着一位被大人们唤作“紫塔叔”的长辈,我却一直叫他蒋爷。
蒋爷身子硬朗,养着两条狗和两只猫。我素来怕狗,却极喜爱猫。他家的花猫温驯亲人,毛色暖和;另一只灰猫却总爱打架,常闹得四邻夜里不得安睡,我便不太喜欢它。因着我怕狗,每当我做错事,蒋爷就故意让狗靠近我。那狗其实与我相熟,可我依然害怕。有时他还会用狗吓唬我玩。后来那狗不知去了何处,许是没了;灰猫也在去年走了。唯有那只花猫还在,只是精神大不如前,每次回家,它依然是我最亲的伙伴。
蒋爷还曾养过牛。我也怕牛,总担心它突然把我顶飞,每次经过牛身边总是快步跑开。现在回想起来,那群牛其实也有几分温顺。蒋爷明知我怕,偏要把我抱上牛背。等他把我抱下来时,我早已吓得两眼发直,呆立不动。那牛有时还会凑过来轻舔我,我却只顾着大哭。见我哭得厉害,蒋爷总会掏出些糖块哄我。那样的糖,如今怕是再也尝不到当初的滋味了。
蒋爷待我很严厉,不只对我,对别的孩子也一样。作业写错时,他会板起脸训我们。虽然他不识几个字,也没受过什么教育,连加减法都算得勉强,却总念叨:“你们要好好念书,不然将来只能帮我放牛。”
蒋爷的过往我不甚了解,他留下的,似乎只有那只老花猫。老猫只比我小几个月,早已不复从前的活泼,却仍能陪我在夕阳里走上一段路……
一声清脆的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15.乐绪卉:画室一隅
又是一个周五。时间过得真快,我不由在心里感叹。记忆仿佛还停留在某个遥远的时刻,有点恍惚。不过今天的周五不太一样,因为有社团活动。新的体验,总归是好的。
我抓起书包肩带,借着惯性向右一甩,却低估了它的重量,整个人向前踉跄了两步。书包沉甸甸的,压得胸口发闷。匆匆赶往国画室时,我瞥见对面教学楼在阳光下明暗分明,三三两两的学生有说有笑。莫名地,轻轻说出一句:“真好。”
只来过一次,我记不清具体位置,果然走错了。茫然站在楼梯口,努力搜寻记忆,总算是找到了画室。坐在椅子上,看见长桌面上斑斑点点都是颜料,重重叠叠。近看实在显脏,远看却另有一番韵味,像是自由画家随性而至的创作。
老师让我先练习如何让线条有粗有细。我想先观察一下,便凑过去看好朋友的画。“我没记错的话,这可不是书法课呀!”没错,他们居然都写起了字,而且似乎都默认这是正确的做法。
临近放学时,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后桌的调色盘上多了一团白颜料,老师问是不是她挖的。“不是!”她立刻否认。“那是别人?”老师追问。她没有回答。我感觉她在说谎——那桌每个人的调色盘上都有一团白颜料,显然是从旁边那堆杂乱用具里取的。这并非我凭空猜测,人说谎时总爱找点事做,用忙碌掩饰心虚。“她也拿了!”她突然指向另一桌的某个同学。那个同学确实也拿了,用没用我不确定,因为视角问题,我一直以为那是她自带的。这个话题转移得生硬,很快又被拉了回来。真是不太愉快的插曲。
我不是不想指证,只是确实没有特别注意,证据不足。这些推断,都是事后回想才渐渐明晰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