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郁达夫先生《钓鱼台的春昼》《古都的秋》《江南的冬景》等散文,被字里行间一股清愁所感染。
起初不解,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金戈铁马,为时代呐喊,做慷慨悲壮之士才是文人本有的生存状态,何以还有这样的愁绪,且是淡淡的愁绪充斥心头?那时想来,一方面,或许与生于南方的他,纤柔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或许与他擅长的文字表述方式有关。
今日再读,却有另一种味道。先生生于南方,却对古都的秋天喜欢的深刻,而他的愁绪,自有一番深刻下的闲淡在里面。他的笔下,江南微雨寒村的悠闲境界,大约最能说明他对诸多深刻的最终投注。前有乌蓬小船,茅屋里有几个喧哗的酒客,垂暮的天里,加红黄一味,画一圈暗示灯光月晕。到了这种境界,人自然会有清淡的心境。他以为,这种境界就是得失全无,生死不问。
清淡的心境不必一定有闲愁袭来。我倒以为,时下各种功利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这般闲愁实在可贵。要有的话,恐怕也不是愁能表达,更多的是各种夹脚、难受和积郁。
倘若用这种清淡的心境,去领略再也熟悉不过的风景,相必人生会有另一种活法和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