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也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记得第一次听赵照的这首《当你老了》,就是被这开头的歌词给吸引,因为我很想知道,不同的人,对于老了,这个人生必经的路程,会有怎样的诠释。
我曾很多次的幻想,当我老了,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段时间,手机上有个软件可以将自己的照片处理成几十年后的模样,不知是不敢将那个满是皱纹、眼角耷拉的自己活生生的展现在自己眼前还是其他,虽有些好奇但终究没有跟风去一睹衰老的模样,就像水木年华的歌词中所唱: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是的,容颜易老,我们终究逃脱不了“银装”。我们不愿,但我们无法阻止,这是生命的趋势。
那怎样算老呢?小时候,就开始学着大人的口吻叫玩伴“老李老刘”,模仿着大人的老成,评论人生无趣,长辈们对着佯装老练的我们,总是笑作一气;二十出头,不经世事,看着镜子里左捣右鼓,装模作样的抚平额头,提提眼角,说上一句,艾玛,老了;三十岁开外,公司新进几个90、00的小同事,回想自己刚踏入社会时的场景,不由的拍拍他们的肩膀,好好干,我们老了,公司的未来靠你们了;迈入四十,双鬓开始泛白,本能性的去回避“渐老”,不想去触碰这个话题,而在知天命的年纪,大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看看身边的年轻力壮,将许久都不敢提的“老”字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撕下一张张的日历。和老伴在夕阳下散步,缕一缕老伴被风吹散的头发,两个半百,不约而同的看着对方,不约而同的说出两个字“老了”,然后笑着笑着眼眶湿了。这一声老了,包含了多少青春过往,人事情长。老了,曾经挺拔的身躯佝偻了,曾经闪烁的双眸混沌了,曾经的梦想呢,实现了吗?
今天一早到办公室,门卫的王师傅拿过来一封特别的信件,一张明信片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字,带着好奇,读完了所有,原来是一位有收集爱好的老人来信要领取一些博物馆的参观券。老人叫张义和,今年已经76岁了。明信片的内层里附了一张参观券,参观券的背面,满是老人游历山水的照片。照片虽小,可看的出时间的更迭。中年的气盛,暮年的沉稳,尽是人生。老人,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摄影旅游迷,56岁提前退休开始了他的“游遍大好河山”梦,到今天,他游过了中国直辖四市,27个省区所在地,三分之二地级市(州),339个国家级旅游城市,他去了171个,去年游玩了港澳台,最想去的西藏,也在他75岁的高龄,和一个驴友一起完成。接下来,他的脚步还不想停下,想去中国的周边看看,走走。他在文字中说:“我做什么事总喜欢做大做精做强,舍得投入精力财力。如今我和老伴还住在七十年代分配的老房子,一楼近百平米,门前有花园,种些花草。人老啦有老宅、有老伴、有老底,能长寿比什么都强。”读完他这段话,我特别的有画面感,我仿佛看到了一栋有着年代感的红砖房,两位老人穿着火红的唐装精神抖擞。我跟在他们后面,看着他们晨起,托着小车逛菜场,回来后在小花园里修枝剪叶,下午睡个午觉,走个棋聊个天,晚上散个步,计划着下一个旅行的站点。有梦想的老人,他是精神的,他说:我现在正在筹备出本《中国著名景区参观券》图鉴,我想这个梦想定能实现。看到他用“定能”两字,我从心底为他高兴和钦佩,为的是他那份坚持和执着,喜的是,我看到的是青年人的精神和信心。读完张老的这份信件,我立马到了门卫给他准备好了他所需的资料,然后郑重的将这份有着特殊精神的明信片折叠好放入了抽屉,对我,这也定能是一份财富。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生死往来是命里循环,我们无法与之抗衡,可我们能够留住的是一份积极的心态。如果可以,去做一件简单却有意义的事,在身体尚可的情况下,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走一走年轻时走过的路,去试着完成一件儿时未能完成的梦想,哪怕是坐在钢琴前弹一首最简单的《欢乐颂》。去做一个精神的老头,去成为一个快乐的老太,那时,你们夕阳下,微风里,踏着金黄的落叶,挽着手去讲诉过往人生。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当你老了,走不动了,也能择一地,静看日出日落,静听鸟语花香,然后把暮年的日子过成最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