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人写给刚刚高考完、寻求人生指导的女学生的回应。
我的问题是,读到什么程度读书就够多了呢?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拿到工作offer?还是永永远远?究竟我们读到哪个级别才配拥有一个不被质疑的思考?
从小,我们被指责最多的是“死读书”,“囫囵吞枣”,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这个金句更高级,思考人生之前,要有足够的书本厚度,而这个足够的厚度不是尺子决定的,不是学历决定,是教诲者的人心所决定的。
其实,最早思考的恰恰是没读过书的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需要好好想想如何赚取?不仅如此,如何学到技术,如何提高效率,他们想法很多,很有成效。由农民转化为工人,这些没读过书,或读书不多的人,如果不是通过‘’想的多‘’,不可能有如此大规模的、优美的、华丽的转身。
我看过一个记录片,体育馆“鸟巢”是钢结构的,需要确定每个焊点,非常非常多。如果工程师用电脑3D定位,时间太长,无法按工期完成,最后是工人通过他们的施工经验,结合图纸现场快速定位而完成的。他们读书不多,想法很多。
再说说读书多的科学家。很多很多科学家,很早就有巨大成就。分享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时,杨振宁35岁,李振道才31岁,都非常年轻,我相信,后来他们书读得比以前多得多了,却再也没有超越之前的成就。后期,他们可能确实是读书太多而想的也太多。杨振宁晚年最大的成就是娶了瓮帆,我觉得他反而不会多想,那个年纪的人是不会想的太多的。
你可能会说 “我们说的读书,不是你讲的那种读书。我们说的想法,也不是你讲的那种想法”。OK,那我知道了: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我们的问题是不能自由的读书和不准你想的太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