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顾名思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生活点滴的地方,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发圈,各种更新层出不穷,几小时不看,或许就看不完。大家都爱:晒恩爱,晒美食,晒旅游,晒颜值,周而复始的互相点赞和评论。
1
深夜关了灯
躺在被窝里
翻来覆去,辗转反侧时
还是忍不住
拿出手机,刷了下朋友圈
突然想起一个朋友
于是,打开他的朋友圈
却只能看到前三天的内容
内心顿时五味杂陈
再看了下其它几个朋友的
大部分都设置了"仅三天可见"
2
设置仅三天可见,基本有一下几个理由:
① 单纯懒,不想一条条清理
② 为了保持朋友之间的一些神秘感
③ 想结束一段时间的生活,却又舍不得删除
④ 不想朋友知道自己太多的秘密
也可以这样说:
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② 感觉像有人偷看了日记
③ 昨天的言语,已经配不上今天牛逼的自己
④ 因为怕朋友爱上自己有趣的灵魂
当整个校园熄灯
真情便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3
人是复杂的动物
一边渴望被了解
一边又害怕被看穿
那些不开心的情绪如同洪水猛兽
关不住了,它们肆意叫嚣、狂妄胡闹
半夜的宣泄
在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一定会立马删掉
谁都不想展示自己的软肋
无一盔甲,只得自我保护,藏起心声
然后继续发些
不痛不痒的笑话段子
转转时下的新闻热点
人云亦云的说着无关紧要的话
4
新朋友不懂你的老脾气
老朋友不懂你的新环境
发不满情绪,别人会觉得你负能量
发购物商品,别人会觉得你在炫富
发情侣合照,别人会觉得你秀恩爱
彻底关掉朋友圈不妥
单独屏蔽又会使人误解
干脆设置为仅三天可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国庆接受采访时说,朋友圈的“三天可见”是个败笔。
“三天可见不但保护不了隐私,还鼓励自闭,违背了社交原则。”
他认为社交媒体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只有开放才能形成良好的交流环境。失去开放,也就是失去了社交的意义。
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
朋友圈"N天可见"
决定不了社交观和心理健康状态
朋友圈本身就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社交观念和心态,“三天可见”也绝对不是一个用来评判一个人是否“自闭”的可靠依据。
有些人的朋友圈变成三天可见了,但却在“微信封面”和“个性签名”这两个不会被轻易发现的地方来表达自己。
相比于朋友圈内容表达的具体,通过“微信封面”和“个性签名”更改的表达则是抽象的。
不足以记录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却更像是认真思考后的结果;微信封面只有简单一张图,不足以展现日常里的点点滴滴,却更像是用心甄选后的精心。
朋友圈这种东西
只是通过它来了解一个人的途径
并不是了解你这个人的唯一方式
可以语音,可以打电话,可以聚会见面
只显示三天的朋友圈已经足够
因为不在乎你的人
不会特地点开你的朋友圈翻阅
而在乎你的老友
不会错过你的每一条内容
也不会只通过你的朋友圈
因为他们早已经了解你是怎样的人
“三天可见”的朋友圈能剪断的
是那些容易舍弃的关系
良性的人际关系是不依赖于朋友圈而存在
点赞代替不了关心,评论代替不了问候
许多的人
总是在人前幸福,人后孤独
希望你们能去理解
也愿意尝试着更直观地去认识
那些“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朋友
曾经看到一句话:
希望你过的很好,像朋友圈中表现的那么好
我在努力过得好,就和朋友圈里一样那么好
很多事情
隔着光阴的长河
渐渐就变成了老故事
希望你们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