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朋友圈"顾名思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生活点滴的地方,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发圈,各种更新层出不穷,几小时不看,或许就看不完。大家都爱:晒恩爱,晒美食,晒旅游,晒颜值,周而复始的互相点赞和评论。

1

深夜关了灯

躺在被窝里

翻来覆去,辗转反侧时

还是忍不住

拿出手机,刷了下朋友圈

突然想起一个朋友

于是,打开他的朋友圈

却只能看到前三天的内容

内心顿时五味杂陈

再看了下其它几个朋友的

大部分都设置了"仅三天可见"

2

设置仅三天可见,基本有一下几个理由:

① 单纯懒,不想一条条清理

② 为了保持朋友之间的一些神秘感

③ 想结束一段时间的生活,却又舍不得删除

④ 不想朋友知道自己太多的秘密

也可以这样说:

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② 感觉像有人偷看了日记

③ 昨天的言语,已经配不上今天牛逼的自己

④ 因为怕朋友爱上自己有趣的灵魂

当整个校园熄灯

真情便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3

人是复杂的动物

一边渴望被了解

一边又害怕被看穿

那些不开心的情绪如同洪水猛兽

关不住了,它们肆意叫嚣、狂妄胡闹

半夜的宣泄

在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一定会立马删掉

谁都不想展示自己的软肋

无一盔甲,只得自我保护,藏起心声

然后继续发些

不痛不痒的笑话段子

转转时下的新闻热点

人云亦云的说着无关紧要的话

4

新朋友不懂你的老脾气

老朋友不懂你的新环境

发不满情绪,别人会觉得你负能量

发购物商品,别人会觉得你在炫富

发情侣合照,别人会觉得你秀恩爱

彻底关掉朋友圈不妥

单独屏蔽又会使人误解

干脆设置为仅三天可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国庆接受采访时说,朋友圈的“三天可见”是个败笔。

“三天可见不但保护不了隐私,还鼓励自闭,违背了社交原则。”

他认为社交媒体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只有开放才能形成良好的交流环境。失去开放,也就是失去了社交的意义。

我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

朋友圈"N天可见"

决定不了社交观和心理健康状态

朋友圈本身就不能完全反应一个人的社交观念和心态,“三天可见”也绝对不是一个用来评判一个人是否“自闭”的可靠依据。

有些人的朋友圈变成三天可见了,但却在“微信封面”和“个性签名”这两个不会被轻易发现的地方来表达自己。

相比于朋友圈内容表达的具体,通过“微信封面”和“个性签名”更改的表达则是抽象的。

不足以记录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却更像是认真思考后的结果;微信封面只有简单一张图,不足以展现日常里的点点滴滴,却更像是用心甄选后的精心。

朋友圈这种东西

只是通过它来了解一个人的途径

并不是了解你这个人的唯一方式

可以语音,可以打电话,可以聚会见面

只显示三天的朋友圈已经足够

因为不在乎你的人

不会特地点开你的朋友圈翻阅

而在乎你的老友

不会错过你的每一条内容

也不会只通过你的朋友圈

因为他们早已经了解你是怎样的人

“三天可见”的朋友圈能剪断的

是那些容易舍弃的关系

良性的人际关系是不依赖于朋友圈而存在

点赞代替不了关心,评论代替不了问候

许多的人

总是在人前幸福,人后孤独

希望你们能去理解

也愿意尝试着更直观地去认识

那些“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朋友

曾经看到一句话:

希望你过的很好,像朋友圈中表现的那么好

我在努力过得好,就和朋友圈里一样那么好

很多事情

隔着光阴的长河

渐渐就变成了老故事

希望你们过的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