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酷爱听演讲,各地奔走,只为寻求人生改变。
曾几何时,我疯狂参加培训,因为听说这是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曾几何时,我也学习那些牛人,看大量的书,参加各种微课,收藏了N个G的学习资源。
再后来,我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听课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听同一场演讲,参加同一个培训,看同一本书,有的人就能有很大的成长,而我,在一个月之后,不但没有大的改变,甚至连当时讲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我很苦恼,特别是在和同起点的人对比之后,会更烦躁。我变得开始不愿意去学习,不愿听分享了,因为受够了这种现场震撼,过后遗憾的学习。直到后来,结缘一本书,从一个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老教授那里学到了3样东西,因为坚持这3件事,我的成长才开始日益明显。而现在,在实践过后,我想将它分享给你。
第一招:坚持记笔记
回顾我过去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我最大的失误在于盲目自信。我总觉得自己记忆力不错,所以每次听演讲参加培训都不带笔的。即使后来在一个讲师的要求下开始带笔和本子了,也没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导致的后果是,一个月以后,我根本不记得哪个讲师讲过什么了,更别说用出来了。
而研究表明,在研讨会结束的30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能记得的内容不到50%,24小时之后,他们会忘光一半自己学过的东西。而一个月之后,他们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而一个要想改变,从知道到做到,这个跨越,如果你连指导的方法都不记得了,试问怎么可能有改变呢?
我在NLP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重复,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大量重复的,而重复是要有素材的。之前的我,虽然听了很多演讲和培训,但是由于懒在动笔,根本没有东西可重复,所以,如果你想提高你听培训的效果,请记得一定要记好笔记。关于如何记笔记,推荐一本书,《方格笔记本》,推荐一个工具,思维导图。
第二招: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并整理
在最初开始做笔记的时候,我曾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疯狂的写,但是写完之后很少看。因为自己很潦草,说实话,有时候,我自己写的什么鬼,我都认不出来。也许你会怀疑说,怎么可能有人不认识自己的字,我想说,我真的是碰到很多次,努力去看之前的笔记,但有些字就是认不出来。
老教授训练他的学员的第二件事,就是督促学员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恍然大悟的东西,并且,将之清楚,整洁的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储存在计算机里。
至于为什要这么做,关于要清晰的整理,因为有了痛的领悟,所以秒懂,毕竟自己都不认得的笔记毫无意义。但为什么要总结那些让自己恍然大悟的东西,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整理的过程,一开始我不太懂,后来慢慢实践就觉得真是有用。
我觉得用拆书帮的学习理念来解释这个行为更好懂。《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老师提出了一个能加速行动的学习法,RIA读书法,R指阅读,I指的是与经验链接,A是行动。你会发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那些能激活我们经验的东西,让我们产生共鸣的东西,往往更能催化我们的行动。而那些听起来很有道理,我们没有共同感受的一些知识,最后往往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了,而很快会被新的资讯所淹没。
而我们整理出来的这些"啊哈"的东西,就好比RIA中的I,这才是整场培训和演讲过程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价值、最能催化我们行动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整理出来,并开始做,用出一个,这场培训不亏。用出来两个,那就是超值。用出3个以上,你就赚大发了。
第三招:毫无保留的分享
最开始我是不接受这个观念的,为什么我花钱学的东西要免费的分享给别人,还要毫无保留。第一,这对我不公平;第二,分享本身就很浪费时间。值得,后来被逼着做了一次分享,体会到了甜头之后,我才发现,真的是越分享越成长,并开始懂得为什么那些大牛都强调一个东西,那就是分享。
第一,明确感才能产生力量。在学一个新的知识之后,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大脑会很混沌,会有很多想法。再就是好像知道,又好像不是太清楚。而分享的好处在于,能将我们脑海中的一些印象逻辑化,具体化。而越具体的东西,越容易行动。我记得曾经有人跟我说过,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如果这是一个秘密的话,我想只有那些懂得分享并且愿意分享的人才会懂!
第二,透过分享,你能结交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形成一个能量圈。当你身边愿意分享,愿意成长的人越多,当这种积极的成长的氛围越强烈,你会发现,成长不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坚持,也不用只靠毅力。因为在一个积极的能量圈里,在一个共同成长的环境里,当你累了,“不动了”,你还是能向前。因为还有一种前进的方式,叫有人推着你走!
如果你也向当初的我一样,听了那么多道理,参加了那么多培训,依然没有太大的长进,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你能好好实践这3招。任何改变都会有个不适应期,但你只有开始做了,人生才能有转机。希望这三招能帮到你,如果你从获益,把它告诉给下一个人,相信我!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奥秘……
如果成长的路上,你依旧一个人,最后,一段话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