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小男孩捡小鱼”的故事时,我非常感动,觉得身体里那根感触美好的神经被触碰了,温暖慢慢在心头散开,像是森林里萤火虫绿色的光芒,闪烁着漂浮上升,随之看见美丽浩瀚的星海。
1.
故事原文:《浅水洼里的小鱼》
清晨,我来到海边散步。走着走着,我发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小鱼。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了,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我继续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看了一会儿,我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我知道。”小男孩也不抬头地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
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2.
除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惜外,我还读出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小鱼更在乎的,其实是小男孩自己。
世界上很多事情,确实无法做到完美,就像小男孩仅仅依靠自己是无法挽救所有小鱼的一样。但是这样我们就不去做了吗?很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因为事情很大很困难,于是干脆选择放弃。在放弃的同时,他不知道他同时放弃了挑战和乐趣。
就像慈善事业,再有钱的人,如比尔·盖茨,也不可能帮助到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像故事中的“我”一样的想法,世界就不可能变得更好。
3.
每一个人在乎的都是自己,说什么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其实挺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我”无法像小男孩一样去考虑事情,“我”会觉得小男孩太天真,小男孩也无法理解 “我”的无动于衷。
4.
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产生代入感,轻易去评价别人。殊不知,一个智力健全,有自由意志的人,所做的选择都是站在他的角度、他的心智上决定的。
比如生活中常有那种对爱特别痴迷的人:对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得死去活来,甚至到可以为TA献出生命的程度。而我们大多数人会这么评价:换作是我,人家不爱我我早就放弃了,他真傻,一点都不值。但无论怎么假设,自己是自己,别人还是别人。
对一个遭遇痛苦、不幸的人,劝说不如陪伴。我想起一个事情,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因为第一次离家的距离和时间都那么长,难免有点想家。有天中午放学后我打电话回家,打给我爸妈都没打通,于是一个人在宿舍无精打采地坐着。
两个舍友打饭回来,进门发现了我的反常。一个说:“你怎么啦?”我就把自己想家打电话但没人接的事情说了,然后她说:“哎呀!有什么好想的,你看我,都不想家,也不打电话,别难过了。”另一个也说:“对呀!别难过了。”
这么一说,我本来不想哭的,居然哭出了声。
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我们与其忙着去评判,不如想想能不能包容。
5.
最后,我还觉得,一个人想保持初心也挺难的,尤其随着年龄的增大。故事中的小男孩拥有的或许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成人容易被别人的话语左右,因为头脑里考虑和权衡的东西太多,反而不容易执着于一件自己认为正确,但别人很难理解的事。
比如把故事中的小男孩换做一个成人,他在海滩上捡鱼,被“我”看见了,对话很可能就是这样的:
“我”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也是啊!你说的太对了!”他把手里的鱼一扔,恍然大悟地说。
我一直觉得,乌云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