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忽闻杨绛先生辞世,看见网上各式各样的悼文,第一想法竟然是转发到朋友圈或是微博上。不过好在,这个念头马上就被我打消了。
我细细回想着,我读过杨绛先生的什么书呢?嗯,初中学过她一篇散文《老王》,也仅限于此了。至于先生其他文章,之如《我们仨》或是她的译作《堂吉诃德》,倒都是未曾拜读过的。那我又了解杨绛先生什么呢?嗯,大抵也止于形形色色的缅怀文章了罢。既然如此,我转发那些文章来寄托我的“哀思”,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便罢了吧。微博上转发的所谓的“哀思”亦不过也是转发篇小文顺便点个蜡罢了。嗯,可能还会配有经典万能句式:“愿天堂没有病痛。”(私以为105岁已是人瑞喜丧,况此番辞世便可以与钱锺书先生和钱媛女士团聚去了,对于杨绛先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喜事。我委实不知道说“愿天堂没有病痛”的人到底是什么想法。)
微博上一群大V也转发着一个伪 · “杨绛先生百年感言”;真 · “不知所云心灵鸡汤”,赞叹着“先生说的真对!”“活得越久,感悟越深!”。可笑至极的是,竟然还有人写道:“钱学森夫人杨绛去世”,一句话亵渎两位大师,倒也真是个“人才”。怕只怕这些人连“杨绛先生”四个字,也左不过是能解得出“杨”字来,至于“绛先生”三字,却是不知所谓了。忽然想起季康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不多而想得太多。”时至今日,倒可以略微改动一下,变作:“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不多而给去世作家点的蜡太多。”确乎如是,从马尔克斯到陈忠实到杨绛,朋友圈上,微博上,刷屏无数,蔚然成风。更有甚者吟出几句蹩脚的打油诗,便觉得是一句绝佳的“悼词”了,人们也竞相转发,大有一派“我也是个读书人”的风范。不过真正了解他们,看过他们作品的,又有几人欤?不过皆是些附庸风雅之徒罢了,隔一天,便又追随新的热点去了,至于什么“哀思”,也就抛诸身后了。叶公好龙,大抵如是。当然,这些人至多是附庸风雅,亦无甚大错。而那些待到先生一辞世便迫不及待出来狺狺的,就是丑陋了。在世之时奴颜婢膝,过世之后便急忙做些蝇营狗苟之事哗众取宠,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套用诸葛丞相的一句话:“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行至文末,苦想着用什么作为结尾,本忖度着以“我看诸君皆流俗,料诸君看我应如是”作结尾的。不过细细想想,好像打击面有点广,也未免有些太癫。若用“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又似乎与那些小清新的悼文无甚区别。那么便引用《倚天屠龙记》里的一段话作个结尾罢,也算是暗合此喜丧了。
“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已经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如是我言,亦足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