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为写作认识的晓妹纸发我一个链接,是她自己写的一篇文。头一句便是:“孤独是一种常态。”
然后引用了一个作者的文句,大致意思是那些孤独的瞬间:“想打招呼又不知道会不会太冒昧的忐忑”“想联系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尴尬”“想诉说又找不到愿意倾听的人的冷清”,扼住呼吸,令人窒息。
妹纸问我对这篇文有什么建议。
我回她:“写下就好。”
我理解一个年轻女生漂泊异地他乡时的不易,然而,“孤独”二字太过沉重,我们不过是发现了某些脆弱的瞬间,需要有人听听我们内心的声音,正如妹纸在文中总结的:“我理解的孤独是‘一种不能言的痛苦’,‘不被理解的瞬间’,‘极力想倾诉却无法说’”……
网上有首歌,叫《很想找个人说说话》,里面有一句歌词:“密密麻麻电话簿里,找不到人可以联络。”
这大概是许多都市男女都曾有过的无力感吧?
从电话、短信,到qq,再到微信,从文字信息到视频电话,我们可以用的“说话”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丰富,然而,找个说话的人却越来越难。当夜色浓烈,世界安静下来,内心却开始拥堵不堪,我们不是诗人,无法把苦闷酿成诗句,此时此刻,我们只想有个人听自己balabala,然而对着满满当当的好友录,那句打了又删的“睡了吗”,竟不知可以发给谁。
新认识一位朋友,是个单身妹纸。和我说起曾经有段时间喜欢上一个人,然而对方有女朋友,她常常对着他的头像一场场地排练着内心戏。
“有时冲动了想和他说话,可是打上的消息,写了又删,终究还是没发出去。有时发出去了,如果对方没有立即回复,就会很快撤回。”
小心翼翼地喜欢着一个人而不让对方知道,一定是最寂寞的吧。
后来,她辞了职。原来那个人是她的同事。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要崩溃了。每天晚上睡不着,心里憋得难受,想找人说话,就加了很多附近的人。”
“为什么不找朋友聊聊?”
“和朋友也说起过,但是也不能总说对不对?我怕她们烦。”
有时我们宁可“麻烦”陌生人也不愿麻烦朋友,是我们太珍惜友谊,还是对友谊缺乏信心?
“陌生人愿意听吗?”
“谁知道呢,反正不认识……大多说完就删了。”
这个城市,每晚都灯火通明,热闹如繁星,然而,每盏灯火后,那些醒着的寂寞,彼此漠不关心,是否只怪夜太黑?
前几天,收到妹纸的信息:
“我开始写公号了。”
“恭喜恭喜。”
“呵,没想其他的,就是想有个地方说说话。”
我仿佛听见笔尖沙沙地说话声,耳边却响起了那首歌:
“很想找一个人说说话,让寂寞也能泪如雨下”……
去年的初夏,有个远方的女同学来看我。
当年我们曾十分地要好,然而毕业后,天南地北,竟再没见过面,就算是聊天,也渐渐地少了。
那次见面,我说起身边的朋友很少,家人渐渐淡漠,因为工作常常换,也没有深交的同事……
离开时我送她上了车,很快收到她的信息:
“多和朋友联系,多出去见见朋友。”
我站在街头,泪流满面。
6月的杭州,恰是梅子黄时雨。
前段时间,闺蜜约我。
“有空吗?好久没见你了,想和你说说话。”
说是“闺蜜”,其实我们平常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也许个性的缘故,彼此倒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味。
那天我们走马观花地逛了几家服装店,然后很快找了家咖啡店坐下,不为别的,只为好好说说话。
“再亲密的关系也是需要维系的,见面,说话,都是我们在为好的关系努力。”
闺蜜如是说。
“我总怕打扰了别人。”
我不免又是一场“批评与自我批评”。
天色将晚,我们走上街头准备各自回家,她忽然对我说:
“希望下次见到你的时候你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家里都好,自己也都好,真正接受自己。”
我很意外她会说出这样的话,有种陌生的撞击和感动。
离别的岔路口,我拥抱了她,第一次——我们的确很少有特别亲密的举动。
她愣了一下,立刻笑靥如花,带着一丝羞涩,看得出有些意外但又很开心。
我们总担心“麻烦”了朋友,然而那些和你走过长长过往的,那些你珍视的朋友,总更容易看穿你内心的脆弱和不坚定。
我们总以为太过亲密的举动会彼此尴尬,却在一个拥抱时,看见了彼此最美的笑容。
如果你看到这里,想起了谁,不如给ta打个电话或者发个信息,只说一句:
“有空吗,出来聊聊吧。”
我保证,那一定是一场愉快的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