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意识到,和人相处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我们从出生开始,自然而然就学会使用的。我们尽力去认识一个人,去了解关于对方能够了解的一切。性格,相貌,爱好,常穿的衣服,口头禅,生日,星座,绰号,所有的元素加上共同的经历,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具体的人的形象。
第二种方法,对于标签的使用,是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可以领会到的。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其中很多只有一面之缘,或者并不打算深交的。超市的收银员,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培训班的同学,小区的保安,我们会用这样那样的标签来指代他们。我们和他们的相处方式也一样,按标签来查找分类,和具体的人无关。比方说去哪个柜台找哪个收银员付钱,不会影响我们接下来都是把东西摆起来,等着装好之后付钱,中间的交流也无非是付款方式,或者要几个袋子这种死板的对话。
自然的相处方式是原始的。它最适用于一个稳定的小圈子里,可以允许所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其他的人。可是社会要求我们和陌生人打交道,大部分接触中没有人会帮忙介绍,在分开之后也依旧是陌生人。这种相处方式其实是人的一大优点,依靠一些共识,就可以组织成没有数量上限的群体。因为有了和陌生人稳定合作的途径,我们才形成了庞大的井然有序的社会。和陌生人沟通,双方都可能会有一丝丝的不安,但因为我们对于标签有着共同的理解,比如说收银员,那么双方都清楚得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付钱和收钱。这种情况下,和人沟通这一困难而且复杂的事情,实际上转变成了机械的操作,只需要按部就班去完成就行了。
标签无疑是实用且强大的工具。于社会如此,于自己也一样。扮演好顾客的角色,就可以得到服务员面带微笑的招待;了解各种“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合适的帮助。熟悉在不同场合自己被分配的标签,就可以做到举止得体,并依此享受标签带来的全部好处。
然而标签是无情的。从工作人员那取得帮助之后,许多人都会干脆地切断沟通,前往自己的下一个目的地。出租车上,司机热情的招呼,可能得到的回应只有冰冷的沉默。和朋友大倒苦水,才发现对方根本不感兴趣,也没有耐心。原因在于,这些期望中的交流,并不在标签的规定范围之内。答疑解惑是工作人员的职责,所以无需感谢;出租车只需要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所以无需交谈;朋友应该是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作用的,对于提供负面情绪的人,我们要远离,所以无需浪费耐心。
通过标签,我们把他人当做工具来使用,也把自己作为工具交给他人使用。这是为什么每天接触到不少人,我们仍旧会感到孤独。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经历的不是与他人的沟通,而是标签规定的操作步骤。真正能够倒映在脑海中的人的形象,可能屈指可数。
如何消去这种孤独感呢?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氛围,或者是一种新的共识,让所有人始终不要忘了,所有附加在我们身上的标签,都只是我们在扮演的身份而已,而在这些身份背后都是一个个的和自己一样的人。可以理解为大家都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想要玩得好,就要让自己的语言行为都贴合当前自己的标签,但是不要总是入戏太深,把角色和背后的人弄混了。具体来说就是,不因为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不重要就无视他,不因为一个人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角色有立场冲突就仇恨他,不被自己的角色控制而做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其实也没这么复杂,交流时的四目相对,比赛完的握手拥抱,工作中的不妥协...其实我们早已经在行动,这与其说是一种新的相处方式,不如称为对于自然的相处方式的回归。在标签的基础上,我们仍需要以人的方式和他人建立联系。
观看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到其中的自己和他人都是生动、有感情的人。再注视别人的眼睛,看到其中倒映出的自己。如此就可以不再孤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