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些提醒,的确是透露了太多内幕

那天晚上,我又刷到一条朋友圈消息,是个老熟人发的,配了张模糊的夜景照,配文就四个字:“心累了。”我盯着屏幕看了半天,忍不住点开评论区。里面全是安慰的鸡汤,有人说“休息一下就好”,有人甩链接卖疗愈课程,还有人直接问“缺钱吗?借你点”。我没留言,只是关了手机,靠在沙发上想:这世道,怎么就这么多人活得像在演苦情剧?

说实话,我这些年见过的故事太多了。不是那种小说里编出来的狗血桥段,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记得有个女孩,小我五岁,刚毕业进公司时意气风发,梦想着做个独立女性。结果呢?两年后,她辞职了。不是因为工作累,而是发现自己每天加班到凌晨,只为给老板腾出时间去打高尔夫。她跟我说过,那天老板在会议上当众骂她“脑子进水了”,她哭着回家,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眼睛肿得像核桃。为什么不反击?因为合同里藏着个小条款,跳槽就赔钱。更气人的是,她后来才知道,老板媳妇就是HR,专门盯着这些细节。

我当时就劝她:别急着走,攒点证据,慢慢来。没想到,这话一出口,她眼睛亮了:“姐,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我笑了笑,没多说。其实,我自己也踩过坑。早几年,我在一家小厂上班,厂长是个笑眯眯的家伙,总爱请客吃饭。一次聚餐,他喝高了,拉着我手说“妹子,你这么能干,将来我女儿的婚礼你来操持啊”。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但也没当回事。结果没过俩月,公司开始“优化人员”,第一个走的,就是我这种“不安分”的。事后我才查到,他家那笔生意,本来该我负责的模块,被他儿子顶了。内幕?简单说,就是关系户优先,能力是摆设。

这些事搁谁身上都窝火,可我发现,大多数人宁愿咽下去,也不愿戳破那层纸。为什么?因为戳破了,就得面对更大的乱局。就像我另一个朋友,老王。他是程序员,去年项目出问题,代码崩了,用户数据全丢。领导第一时间把他推出去背锅,说是“个人失误”。老王没忍住,在群里发了条朋友圈,吐槽了句“公司文化真独特”。结果呢?第二天,他就收到解雇通知,理由是“泄露商业机密”。他后来找我喝酒,红着眼说:“我本想提醒大家注意备份,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我拍拍他肩膀:“你没错,但这圈子就这样,提醒别人,往往先伤了自己。”

说来也怪,我总忍不住多嘴。可能是因为见得太多,总觉得不说出来,就对不起那些半夜睡不着的灵魂。比方上个月,我在咖啡馆偶遇个刚失恋的姑娘,她哭着说男友劈腿,还带她闺蜜去旅游。我没安慰她“他不值得”,而是直说:“下次选人,看他手机相册里有没有多余的联系人。”她愣了愣,然后笑出声:“阿姨,你这也太实操了吧?”实操?对,就是实操。这些年,我提醒过的朋友里,有一半听了我的话,避开了雷区。剩下的呢?大多是听了前半句,后半句当耳旁风。人生啊,本来就是场赌局,你提醒得再多,也挡不住别人爱作死的冲动。

我也不是圣人。这些提醒,说白了,就是我这些年磕磕绊绊攒下的教训。像那次投资P2P,我劝闺蜜别碰,她非说“高回报不试试对不起自己”。结果平台跑路,她哭天抢地找我借钱。我没借,只给她发了份维权指南:“先报警,再上黑猫投诉,最后找律师。”她照做了,追回三成本金。现在她逢人就说:“听你的没错。”可我心里清楚,这三成,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她终于醒了。

昨晚,我又收到条私信,是个陌生网友:“姐,看你朋友圈那些话,觉得你懂行,能不能指点下职场生存?”我盯着键盘半天,回道:“简单,眼睛睁大点,心别太软。”发出去后,我关了灯,躺在床上想:这些话,说多了,是不是真透了太多?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秘密,那些别人不愿提的疙瘩,一旦抖落出来,谁知道会砸出什么窟窿?但转念一想,不说,又有什么意思?生活本就够闷了,多点真话,总比一堆假惺惺的安慰强。

或许,这就是我吧。一个爱多嘴的过路人,总忍不住在路口扔下几句提醒。管它内幕不内幕的,至少我问心无愧。你呢?要是哪天心累了,记得找我聊聊。我的这些话,也许不值钱,但至少是热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