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稀缺】
稀缺是一种“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那为什么要特意提出稀缺这个概念,在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中,都能看到稀缺的存在。
稀缺会捕获大脑
也就是说在稀缺状态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的过少而不开心,更重要的是稀缺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这个就是稀缺心态,无论自己是否有意识或是否愿意,稀缺总是会牢牢的俘获我们的注意力。还有一个概念要明确就是带宽,指的是心智的容量,包括有2种能力,一个是认知能力,另一个是执行控制力。稀缺会让我们的这些带宽容量降低,更惨的是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且加剧稀缺。
【稀缺的好坏】
稀缺的得与失,有好又坏,好的是,当稀缺捕获大脑的时候,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是集中在如何用最有效果的方法去利用已有的资源,这个称为【专注红利】,是一种积极的成果。稀缺将自发的把干扰、诱惑等等因素推开,让我们做到凭自己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只是这个做到,品质如何那就另当别论了。用《思考,快与慢》作者的话说:
在思考快与慢的两个节奏上,稀缺都会捕获大脑。
这么看貌似稀缺还是挺好的一种催化剂,但下面必须来说道一下稀缺带来的问题,貌似也是这本书最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稀缺让我们专注,但专注的太专了,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这个概念叫【管窥】,或者也可以形象的叫做【隧道视野】,导致的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的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如果说专注有积极意义,它迫使我们专注在逼近的重要的事情上面;管窥则是消极的,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就像书中举的一个消防员灭火的事情,由于太过专注抓紧一切时间准备前去灭火,结果在消防车上,因为忽视系安全带,所以在路上的一次意外而丧生了。回到之前反复说的稀缺会自动捕获我们的大脑这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会通过得失利弊来谨慎思考得到权衡。
稀缺可能让我们产生专注而有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付出代价。
【稀缺问题的解法】
既然又谈了稀缺概念,又说了稀缺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包容稀缺状态下的行为,因为这个行为只是结果,有时并不全是主观的责任,对于小过错,小失误,首先更多的是包容。然后是尽早预防,比如1种设计是给予更早的提醒警报,让激励机制落到人们所专注的“管子”里面。再比如1种方法是开源节流,节流就是节省带宽,遵从经验法则降低带宽负担和把握稀缺心理特征;开源就是构建带宽,书中特别提到如何让贫困的人脱贫穷,那么对应的构建带宽就是设计贷款策略和设计扶贫策略。
那么对于一个组织内的时间稀缺问题又如何解决?很简单,就2个字:余闲。余闲不仅指的是时间上的,也代表资源上的,注意,余闲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会造成浪费,但无论如何,务必对余闲进行明确的管理,确保余闲的多少处在恰到好处的大小,我想可能这是一个很有难度把握的度,但这个才是真正考验管理智慧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