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对《暴风雨》主题思想的评述都集中在该作品所蕴含的基督教精神,即忏悔、宽恕和怜悯,并由此创建出的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社会秩序。粗看确实如此。但细想则不然。尤其是戏剧的最后,当普洛斯帕罗的致辞响起:
请再不要把我永远锢闭在这寂寞的荒岛!
让你们大度的宽容给我以自由!
我从中感受到一种个体因得自由而油然而生的喜悦。因此,与其说《暴风雨》的主题是宽恕,不如说是个体寻求自我解脱意义上的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之境,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然而,人们往往并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很多时候,追寻的恰恰是伪自由。自由,是一个太大太复杂的命题。首先,如何看待自由?其次,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他人?以及自我及他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抛开这些大问题,仅从《暴风雨》戏剧入手,且看是哪些方面又是如何与自由相关的。
(一)《暴风雨》里的“自由”
“获得自由”是贯穿《暴风雨》的一个重要主题,与自由相关的人物,比如爱丽儿唯一的愿望就是获得自由,这在剧本中的不同地方都有表现。和爱丽儿一样,普洛斯彼罗也在寻求自由,小岛并不是他的自由王国,相反却是囚禁他的牢笼。普洛斯帕罗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引领和决定着剧本的主题。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暴风雨》的主要情节:普洛斯帕罗本是米兰的公爵,被弟弟谋害并篡位。他和女儿在大海中幸免一死,流落到荒岛得以生存。十二年后,普洛斯帕罗开始“复仇”,他用法力让其弟和当年与之勾结的那不勒斯王阿朗索等人陷入灾难,并将他们囚禁于小岛。当荒岛上正上演出一幕幕恶人和善人交织的或悲或喜的剧情时,当年的米兰王戏剧化地出现,最终恶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并且悔过。普洛斯帕罗其实不算真正的复仇,因为他选择的是宽恕,他认为这更“道德”,更“理性”。戏剧最后,普洛斯帕罗摒弃了所有的法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凡人,回到了故土,获得了自由。获得自由的不仅仅是普洛斯帕罗,还有曾经服从于他的精灵爱丽儿,身负罪恶的普洛斯帕罗之弟、那不勒斯王,以及那不勒斯王之弟——怀有邪恶念头的塞巴斯帝和意图谋杀普洛斯帕罗的管家等人。普洛斯帕罗的宽恕,确实让荒岛上原本不平静的秩序复归宁静,更收获了他的爱女米兰达和弗迪南德(那不勒斯王之子)的幸福,可谓皆大欢喜。显然,这一切都是普洛斯帕罗的安排。关键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导致他非如此不可的根本原因仅仅是基督教精神的宽恕与怜悯吗?
促使我愿意相信该剧的主题是自由而非宽恕的,是戏剧最后普洛斯帕罗的致辞,他说出他面临的抉择:
现在我已把我的魔法进行抛弃,
剩余微弱的力量都属于我自己;
横在我面前的分明有两条道路:
不是终身被符箓把我在此幽锢,
便是凭借你们的力量重返故都。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普洛斯珀罗选择了前者。他从此自由了。不错,他确实宽恕了,但宽恕他人,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否则他的心灵会被仇恨所占据和控制。反之,这宽恕对其他人而言,也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当安东尼奥唆使塞巴斯帝谋杀其兄那不勒斯王夺取王位时,塞巴斯帝的心灵就被野心、欲望、贪婪所占据,失去了人的本性。当普洛斯帕罗一手制造的奇迹显现的时候,阿朗索见到失而复得的儿子,又喜获米兰达,首先请求宽恕——那一幕真的很感人。正直的大臣贡札罗由衷地感叹这一切超乎寻常的喜事:“我们大家在每个人迷失了本性的时候,重新寻到了各人的自我。”
普洛斯帕罗何以能做到这一切?在剧中,他运用的是魔法这一超自然的力量。因此有学者从生态主义,特别是整体生态观的角度阐释莎士比亚传奇剧,指出它们从整体上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朴素的生态观:“莎士比亚的深刻之处在于,在当时乐观激扬的人文主义氛围下他却发现了人自身的有限性,揭示出无论以恶抗恶还是以善抗恶,人都不能自救……在传奇剧中他将自己的精神探索形象化、审美化,把人类自身有限性的克服,引向了冥冥中神秘力量的裁决和指引……表达了一种超越的宇宙精神和对人力以外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代表的是一种宇宙秩序、自然原则,或一种天道……遵从这样的一种天道,求得个人的发展与天道的平衡……摒弃个人欲望的膨胀和非法攫取不应得之利益的偏执。”(庄新红,2010:91)所以在最后,普洛斯帕罗最终选择了彻底抛却超全能的魔法,遵循天道,恢复自己作为凡人自然属性,如此,他才获得身心的自由和解脱。
因此,《暴风雨》中,普洛斯帕罗最终获得了宁静,“暴风雨”成为了过去,他靠自己获得了自由。
(二)自由的实现与英雄人格的完成
《暴风雨》的核心人物普洛斯帕罗无疑是令人可敬的,他在“复仇”(其实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后自身去路的选择更为动人,这让我联想起另外两部小说的主人公。
一为《基督山伯爵》中的埃德蒙,这是一部典型的复仇小说,但复仇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与手段,这部小说的主题在我看来是爱,以及爱带来的宽恕、怜悯与同情。小说最后“两个年轻人的眼睛向水手所指的地方望去,在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他们看见一小片白色的帆,小得象海鸟的翅膀。” 复仇的人最终释怀了,看透了复仇的本质,回归到生活中,享受如海洋般安宁的美好时光。在我看来,这与《暴风雨》中普洛斯帕罗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为《哈利波特》系列里的哈利波特。我把《哈利波特》看作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以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为时间轴,记载了他从襁褓到成为人父的历程,论述了他迷茫———失望———挫败———历练——— 顿悟———成人的成长轨迹。尤其是哈7的最后,哈利波特在“魂器”和“圣器”的选择中,果断地做出抉择:消灭魂器(他自己就是魂器,这意味着自我牺牲),舍弃圣器(可以带来永生),从而完成了英雄般的壮举,使自身跨越了死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救世主,实现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成就了一个人的卓越。
对比这三者,不难发现,主人公都有经历磨难甚至是苦难的经历,或受人迫害、或被人诬陷、或遭人歧视,且都在与他者、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中遭遇爱与恨、善与恶的冲突,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爱与善,选择了宽恕与怜悯,选择了正义与良善,于是,他们获得了最终的自由,这自由,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有趣的是,这种内心安宁自在的获得与他们英雄人格的完成是同时性的,英雄人格的完成即是人格意义上卓越水平的达至。他们是英雄,更是凡人。
(三)如何看待我们每个人的“暴风雨”?
就故事性,《暴风雨》其实不如《基督山伯爵》和《哈利波特》。前者有曲折充满细节的情节,后者的故事更魔幻迷人,但小说又缺乏戏剧的紧张有力。读完《暴风雨》,能感受到一种暴风雨般的惊人力量。野心、欲望驱使的罪恶,就如同暴风雨,迟早将摧毁生命的航船,将其抛至在人性的孤岛上,而人性的善好(如爱情、亲情、宽恕等)如灵乐般包裹,具有疗治人的力量,也能拯治迷失的灵魂,最终使人获得自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夫俗子,在平凡的生活之中,都会经历属于自己的“暴风雨”。这些“暴风雨”构成了我们生命之中的关键事件,比如疾病、比如丧失亲人的痛苦,比如遭遇挫败,在这些关键事件中,我们都是主角,我们都会面临普洛斯珀罗类似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最终如何选择?是让自己陷于其中难以自拔,还是自我拯救终得自由?都要取决自己。
什么是自由?或许我无法获得学术意义上的解答,但可以得出心灵意义上的领悟。自由显然不是物质层面的馈赠,而是心灵深处的宝藏——它其实一直在那里。自由是“经由自己”,自由不可能靠别人的馈赠,需要自己争取得来。自由还是“由自己”,遵循自己的本心,试着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放下一切,聆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为自己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自由更是“自在”,是放下,如同普洛斯帕罗所说“让我们不要把过去的不幸重压在我们的记忆之上”,唯有放下过去,才能轻松面对当下和未来。
有人认为,《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帕罗正是暮年的莎士比亚自己,看淡荣辱,消解恩怨,顺应天时,安分守命,返璞归真,一派知天命的豁达与洒脱。不管是或是不是,普洛斯珀罗的选择,应该多少给我们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