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梅 图片来源:网络
羞耻感是心灵的沼泽地,我们需要踏入,但并不是说要在那里安营扎寨,而是要学习如何找到可以走出去的路。
——Brene Brown
真的是这样的吗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和弟弟去朋友家玩,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撒着娇都抢着要让我抱。
虽然我很有预见性地带着一个婴儿推车预备给一岁多的儿子,但当时小推车在楼下,下楼的这段路,势必要解决究竟要抱谁的问题。
刚开始,我哄女儿,想让她理解她可以自己走,不必让我抱。但结果却引发了她以哭为要挟的“就要抱”。
儿子看到姐姐哭了,感受到被抱的权利受到威胁,也跟着哭了起来,一个劲往我怀里挤。
我蹲在姐弟俩前面,感觉好尴尬。怒火分分钟都要爆发的样子。
而且就在此时,我朋友的爱人回来了。朋友一边笑一边叫爱人:“哎哎,你快来看,这两孩子在争妈呢。”
那个时候,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脸腾地热了起来,浑身开始急的直冒汗,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像孩子的哭闹是个大喇叭,在宣布我这个妈妈的管教无方和无能。好像朋友的笑声是对我的嘲笑,笑我这个妈妈怎么糟糕成这样,连该抱哪个孩子这样的小事都处理不好。
后来我抱着儿子,女儿牵着我的衣服下了楼。当然,两个人都是哭着的。
从那之后,我开始害怕孩子在别人面前“熊”,感觉好像总有人会评价我。为了避免出现上面的情况,我基本不会选择同时带两个孩子出门。也从此不再带孩子去那个朋友家。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不觉就会回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真是个失败的妈妈。
负罪感和羞耻感
我的释然源于我对这两个词的了解“负罪感”和“羞耻感”,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它们。
Brene Brown教授在她写的书“I thought it was just me”里面提出了她对羞耻感的定义:羞耻感是一种相信我们是有缺陷的并且因此不值得被接纳和归属的,强烈痛疼的感受和体验。有个妈妈(大J)把它解释得很通俗:
“我努力去迎合这个世界,去展示给这个世界想看的东西”,当我发现自己无法达到时,我就选择隐藏;
“我常常自我怀疑,当别人说一点点关于我孩子的事时,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
“我无法忍受任何意见,因为每个对我行为的意见,都会让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指责。我选择不去社交,我选择逃避”。
当我看到上面这段话时,我觉得她简直道出了我的心声,精准地描述了我在那场姐弟争母的哭闹中的真实感受。
负罪感是潜台词是“我做了错事,我有罪,谁来原谅拯救我吧”,它是就事而论的,一般是3岁以后开始出现的(因为此时人已经能分清自我和外界是不同的);
而羞耻感的潜台词是“我就是个错误,最好谁也别看到我,我想消失”,它是就人而论的,一般是3岁以前就开始出现了。
当我在知乎上查找羞耻感看到这段话时,我开始意识到深入了解“羞耻感”的必要性,它不仅对我的生活有影响,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深刻影响。因为有害的羞耻感会扼杀自我价值、亲密关系和创造力。
当然,今天我只谈作为妈妈,我们要如何面对并走出羞耻感。
放弃完美主义
当我要去迎合这个世界时,就会为自己不符合这个世界对我的期待而感到羞耻。那么我们为什么想要去迎合这个世界呢?因为根本原因是,我希望被这个世界认可,尤其是那个所谓的“世界”的人和我们有一定亲密关系时,就像我的那个朋友。
我们仅仅是想要让别人觉得我是个好妈妈。因为我们害怕被人评价说我们“管教无方”。
其实每个人对我们的评价,仅仅是她们当时的个人认知而已,我们却刻意地觉得那是对我们“妈妈”这个职业最权威的判决。
当我们有了强烈的羞耻感之后,最容易做的就是自我找茬——即使有时候自己没有错,也要千方百计找出事情证明自己错了。因为我们已经在心里否定了自己。而这个找茬最终的出口有三个:
1. 跟人发火 怒火的对象有可能是造成我们羞耻感的人(因为我们想以牙还牙,让羞辱我们的人受到羞辱,尽管别人也许并不是真的在羞辱我们),我们用语言互相撕咬。而且通常“城门失火”难免“殃及无辜”,我们因为情绪的失控开始对孩子也发火。
2. 退缩、隐藏、沉默、保密 就像我在姐弟争母后,选择不再同时带两个孩子出门,不再带孩子去那个朋友家。
3.让步或是讨好人 就像当人们说孩子不够好时,我们会用一些孩子的乖行为反驳,或者说以后会在某些方面注意,让孩子乖一些。
实际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承认那份“羞耻感”的存在。因为没有问题能够在它不被认为是问题的时候得到改善。
(1) 面对羞耻,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 批判性地觉察(critical awareness):不完美真的是不够好吗?
(3)和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接受我们的“不完美”。
粗暴点说,就是我们要放弃我们的“完美主义”情结。
要知道,完美的妈妈是一种理想状态,完美的孩子更是个神话,完美的朋友也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
完成自我救赎
有的妈妈因为担心孩子在公众场合“熊”时,自己被指责或情绪失控,就刻意减少聚会。可是社交活动的减少,无疑会增添妈妈的焦虑感并导致更多的情绪失控。
有的妈妈因为断奶“过早”,怕被指责自己没有“全力以赴牺牲自己”或“没有爱心”,而在有客人时刻意藏起奶粉罐。尽管这个“过早”是在孩子已经一岁或者更晚。可是是否采用母乳喂养,其实是完全自由的个人选择,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就选择了奶粉喂养。我们都被“别人的目光”吓坏了。
有的妈妈因为别人的一句“你家孩子有点瘦啊”或者仅仅是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家的孩子说话早,回到家后就焦虑地逼着孩子多吃饭,或者多练习各种能力。可是,成长是需要过程的,比较结果的不同只是因为参照物不同或个人感觉差异而已。
育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可以永不停歇“追求完美”的步伐,但我们不能时刻以“完美妈妈”进行自我评估。
育儿,不必随时准备“被阅兵”。旁人的评估只是一个参照,他们负责的是对一件事做出评价,而你则是在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育儿,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个人选择。选择没有对错,只有个人意愿和当下需要。
为育儿365日无休,24小时争一只眼的妈妈们,你,已经足够好!
君梅说
要不要写这个话题,我其实纠结了一阵子。今天,我把它写出来,算是对自己这几年的一个心路历程的总结。
随着高学历全职妈妈数量的增长,妈妈们的焦虑似乎成了公众话题,其实根本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妈妈们因为自己过往的优秀,而无法接受“不优秀”的妈妈,尽管有时候,这个“不优秀”是不那么客观的评价。
面对羞耻感,告诉自己,我,其实已经足够好!
—你可能还会喜欢这些文章—
21 如果父母帮忙带孩子,我能做些什么
22 女儿的小烦恼
07 偷窃?别再轻易给孩子定罪
18 上还是不上?是个问题(要不要做职场妈妈)
15 你在管教,还是迁怒(父母情绪管理)
16 管不住孩子看电视?来看看这些牛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