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日更的第四篇文章,也是之前就已经写好的,但我也在写新的为之后的日更做准备,前几篇文章我都会发不同类型的,以便能更好地知道我在各类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更好也塑造我写作的个性~文章中的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写下留言,不吝赐教!
以下是原文
———————————————————
有这样一个人么,他对你微笑,帮助你,可是你却觉得他可恨。希望他消失掉?
明明应该是爱到极致的朋友,却是恨到了极致?
凶手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被捕,而且对罪行供认不讳。而此时,小说才刚刚拉开帷幕。整片小说讨论的中心就是那份深不可测层层包裹的动机。在缜密的布局和推理后,狡猾的凶手落网。在搜寻证据和深入的了解后,在东野平静的语言下勾起同情凶手的心情。在最后剥开人性的层层包裹,惊险在人们面前的是令人惊愕背脊发凉的恶意。没错,真相一直在挖掘,只是没人想到它被埋得这么深。
也许是受柯南影响太深,在推理作品中,往往就应该花掉大量的心思去研究杀人手法的设计,而动机则无非是他杀了我的谁我要他偿命之类的事情而一笔带过。可是东野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笔墨去追索事件的动机:为什么要杀人?加贺警官打破了凶手似是而非的狗血动机以后,我几乎对这本书没了兴趣。可是我忘了,东野就是很喜欢在最后十页给人惊喜。
在“手记”这种记录体的格式就像看日记一样真实,东野也就是利用了这一点盲点,让野野口修满口谎言地记录所谓“真实”的手记。在不用的人描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相信其中任何一位。在真实度这么高的日记里,读者就被东野彻底地给耍了。
当一切所谓强硬的动机都像泡沫一样陷落下来是,正是另外一些平静里积蓄的力量脱颖而出的时候。这股扭曲到极致的恶意一直在平静的叙述下积蓄着积蓄着,绕了一圈又一圈,到最后真相瓦解的那刻,一个简单的案件升华到了探讨人性罪恶面的课题上。没错,野野口的确是杀日高的凶手。本来一个冠冕堂皇又华丽的动机,暗藏了凶手费尽心机的骇人恶意。其实在命案前每个人心底都会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一定要致人于死地呢。而看到结尾,让人背脊放凉的不只是凶手真正的恶意,而是不寒而栗地自问,谁又没有过这样的恶意?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在东野平铺直叙的描写下,很难想象怀有这样的恨意的野野口有着一种怎样的表情。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是扭曲着怒吼到呕出灵魂,还是在杀了日高后头也不回一下,都没有办法猜测。这也是《恶意》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没有一句话描写了真相揭露后凶手的反映,只是在加贺警官平静地叙述下埋藏着暗潮汹涌。
“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你们二人的过去,然而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你怨恨日高。他是个非常好的人,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腾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
然后你长大成人了,又不得不陷进嫉妒日高的泥潭。在这世上你最不想输给他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我试着想象你获知他夺得新人奖时的心境,不禁全身汗毛都树立起来。”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边你自己也说不清。”
大善即大恶,大恩即大仇!
正如本书的宣传语上所写:《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为恨万劫不复。
恶意这本书不到最后是不会理解书名的含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