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出差,列车上看窗外晨雾蒙蒙,绿色的田地切割成不规则的块状,一直延伸到很远。
偶尔,经过一条河,蜿蜿蜒蜒,河边上是绿色的苔藓。
偶尔经过几个民居,很有地方特色,黑色屋顶,白色的墙,房子周围有树有田,彷佛水墨画一样。
最好看的是一片一片的橘子树,茂密的树丛中,看到一个个白色的点点,是用白纸包裹着的橘子,为了保鲜。
早晨雾大,远处的山若隐若现。
看着窗外,心情也轻松愉悦起来,很难得有心情和时间认真看看窗外的美景。
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公说很抱歉,给你的纪念日礼物要晚到了。
我问是什么。
老公说,华为手表,听你说过好几次。
内心有一点涟漪。
每一次,老公都会给我买我想要却舍不得买的东西。
舍不得,可能是我的一个关键词。
我说,很抱歉,我没有给你买礼物。
对于买礼物这个事情,我可能还是有一种舍不得。
太贵重的,我舍不得。
便宜的,我看不上。
于是,便没有什么好的选择。
结婚多年,我有越来越多老公送我的礼物,用的,戴的。
而认真去想,我好像并没有专门为老公买过什么礼物。
这么一想有点愧疚。
昨天下午,哄两个娃睡午觉,好让老公可以去加班做点自己的事。
果果感冒,娇气的很,动不动就哭闹。
终于弄他们两睡着,我却在手机上翻开知乎看了起来。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心理学相关的专栏,也明白0~3岁,3~7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最最重要的时期。
所以,越来越觉得孩子还是要亲自带。
另外,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关系,对一个小孩的成长太太重要了。
昨天刚吃完饭,眼见着妈妈和弟弟又要吵起来了。
我赶紧喊老公,我们走吧。
两人急匆匆收拾一番,下楼了。
老公说,唉,总是吵,眼见着剑拨弩张又要吵了。
我说,至少我们现在有一个躲清净的地方了。这样对我们都轻松。
老公说,妈妈哪里轻松了,又要带娃,又要做饭。
我说,我是说的心里轻松。
周六和弟弟聊天,说了几点:
爸妈特被喜欢责怪别人,好像这样自己就没有错误了。
妈妈做了很多,但因为抱怨,却让别人不会产生感激,而是觉得很亏欠,总之是费力不讨好。
爸爸因为当了一辈子老师,总有一种自视甚高,或者在一个集体内对自己的绝对权威的感觉。
其实,我是觉得,父母有父母的局限性,我们也有我们的局限性。
父母最大的局限性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别人,明明期望这样,却朝着相反的方向使劲。
比如妈妈,很期望爸爸能理解他,也期望爸爸帮她分担一些,却每每在爸爸做了一点点努力后,使劲的批判爸爸,指责他做得不好。好像是显示自己什么都做得好,其实是阻断了爸爸继续帮忙的热情。
然后在爸爸不帮忙的时候,又开始使劲地抱怨。
其实,所有的争吵,最终争执的目的,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但是,证明自己是对的又怎么样呢?
也许你是对的和你期望的事根本就是相反的。
比如妈妈一直期望爸爸帮忙分担家务。
但是她口中却常常指责爸爸什么都不做。
这样她的期望和她口中的事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事。
所以一旦爸爸做了点什么,她马上就指责做的不对或者如何如何,好维持住自己的判断“爸爸什么都不做”这个评论的正确性。
好,经过一番打击,爸爸确实又什么都不想做了。
妈妈内心满足了,你看,我就说你什么都不做的嘛,果然是这样,我说的没错。
其实可能我们日常的争论中也是如此。
我也是,包括我上面说的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