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琼瑶阿姨的小伙伴都经历过这样一段脑残的对话:
弱不禁风的女主突然霸道女总裁范儿加身:“你跟她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啊?你说啊,你说啊,你快说啊。”
男主刚要开口辩解,女主猛然双手按住两耳,哭泣着摇头,歇斯底里的叫喊道:“啊我不听我不听,我不要听。”
那时候我们还是孩纸,遇到这么狗血的桥段还能两眼发直地追剧。然而现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呢?
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老妈喋喋不休地逼婚,你听进去了吗?
向闺蜜吐槽的时候,她循循善诱地灌鸡汤,你听进去了吗??
跟同事谈论公事的时候,对方滔滔不绝强势表达,你听进去了吗???
碰到这些情况,我们多数的反应都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或许迫于当时的情景,我们不能打断对方,但结果也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完全不care对方到底要表达什么。同样的,我们在表述自己的时候,对方或许早就在心里想:“这家伙到底在说什么鬼”。
我暂且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尬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还能愉快的聊天下去吗?
在《关键对话》中,就给到了一个解决方法,原文中这样写道:
试探性地做出表述,目的是说明这只是我们不成熟的想法,绝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可能你没有意识到....”标明你并不确信自己的判断;“我个人认为....”标明这只是你的想法,仅此而已。
在分享看法时,你应当在自信和谦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你的表达方式应当是这样的,既能在结论中表现出适度的自信,又能欢迎对方对你的看法进行质疑。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你可以把“事实是....”改为“我认为....”,把“人人都知道....”改为“有3位供应商和我谈过,他们认为....”,把“很明显....”改为:“我有点怀疑是否....”
请注意原文中的一句话:“在自信和谦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试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不想听别人说话呢?无非几种情况:
1、对方太强势:越是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宝宝越是不想听;
2、对方太弱势:说话唯唯诺诺,什么都好,根本聊不下惹;
3、对方太啰嗦:老生常谈,大道理一堆,每次说话都是这几句台词;
4、对方说话戳到自己不想面对的点:扎心了老铁!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哪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对方让我们觉得太强势或者太弱势。
那些过分自信的表情、不容置喙的语气、至死方休的架势,无一不让我们望而生畏,从而在心里产生一种排斥,对当前对话失去兴趣甚至反感。
不慌,在《关键对话》中至少给出了两个努力改变的方向,那就是:
1、适度自信:强势的人不要过分自信而显得盛气凌人,弱势的人不要过分自卑而显得可有可无;
2、适度谦逊:强势的人不要过分狂傲让人感觉气场压人,弱势的人不要过分谦卑让人感觉不到你的存在。
国学非常讲究中庸之道,在沟通领域也是同理。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过,什么事情都需要尽可能地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艺术,更是技巧。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让对方不出现“尬听”的情况呢?按照书中的说法,我们要努力去做出试探性的表述,才能使得对方愿意去听你说话。对话发展的前提是一方愿意表达,一方愿意倾听。“尬听”在一场对话中简直是灾难式的情况了,或者就直接宣告了一场对话的结束。
怎样才能做出试探性的表述呢?这里有三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1、在说话之前,先肯定对方的话:例如使用:“你说得对....”、“你的建议蛮好的....”之类的句子;
这样做会让对方感觉到很舒服,人都是希望被肯定的。这种肯定的语句就为你接下来要开口说的话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对话气氛,至少对方不是那么排斥你发言的;
2、不使用绝对化字眼和夸大性描述:例如:“这肯定....”、“一定是....”之类的句子,要换成:“我觉得可能....”、“也许那样会好点....”;
多罗列一些婉转的、有回旋余地的句式。不把话说的非常绝对,给对方留下可以发表观点的空间,才更容易让别人听得进你在说什么;
3、使用配套的肢体语言、表情、语音语调等:可以请朋友帮你观察,然后修正;
很多情况我们对话是在面对面的交流,那么除了软化言辞之外,怎么样说出这些软化的言辞也很重要。例如把音量放低一些、把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把对抗性很强的抱手臂姿势换一换、把语速尽量放慢一点。做这些,是为了配合软化的言辞,这样能强化试探性表述效果,让对方不出现“尬听”。
其实我们在做出试探性表述的时候,只是为了让对方有意愿去听我们说话,也有意愿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最后双方是否达成了一致的观点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对话顺利的进展了下去。
我们有理由去期待这样一种对话效果:那就是对方有这样的自由:“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同时对方释放给你这样的尊重:“但是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
告别“尬听”,努力做出试探性的表述,让对方听得进你说的话,让对话愉快的进行下去。最后发现,那些曾经唇枪舌剑的对立面,原来都是可以愉快聊天的小伙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