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互联】《海错图笔记》的文学魅力

《海错图笔记》是一套很有文学魅力的科普作品,尤其适合孩儿们学习仿写。

摘抄一二,与诸君共享。

甲:藤壶外壳锋利,又粘得牢,要想采下来,得拿小铲子铲半天,不小心还容易划破皮。于是讨海的渔人发明了一种野路子吃法。你藤壶不是不想下来吗?好,你就在礁石上待着别动,我生堆火,直接烤礁石。火燎过的壳一就下来,手指一,嘴一,冒着泡的肉就到了舌头上。不用加盐,肉里饱含的海水就是作料。(掰、顶、吮、滚,“滚”字最佳

乙:生在高潮带的藤壶除了涨大潮以外,一直都暴露在空气中。这样怎么从水里滤食?它们选择了一种听着就累的方法:把蔓足成小拳头,时刻准备着。当惊涛拍岸,浪花溅到身上的那一刹那,迅速开蔓足,在浪花里两下,然后回去等待下一朵浪花。( 攥、伸、搂、缩,“搂”字最佳)

丙:按山东的的做法,针良鱼要配刚下来的新鲜小葱才最搭。鱼切段腌制后,上面糊或鸡蛋煎香盛出。然后用大量的小葱,越多越好,锅。把鱼进去,酱油,醋。醋得多,最好是把醋瓶子一掉个儿,往锅里“喷”两下,加水二十分钟,再大量小葱,大火汤出锅,整个过程特别“暴力”。盛一大海碗全家围着吃,鱼肉进味,鱼骨头也被醋焖酥了,小葱失去了绿色,但浸满了鱼汤,能下三碗白饭。( 蘸、炝、倒、放、喷、焖,“喷”字最佳)

以上三段,连用一串一串的动词将“吃”的过程分解,起个好玩儿的名字,且叫它“动词串串儿”分解法吧。

丁:蔓足伸出壳时,就像一张扇形小网,能够截住水中的小食物,抓回嘴边吃掉。每种藤壶的抓法还不一样,三角藤壶跟饿死鬼投胎一样,不管有没有食物都以一秒钟两三次的频率疯狂地抓抓抓。欧洲藤壶就理智多了,一直伸开蔓足不动,直到食物撞上来才收回去。有的藤壶更懒,没感受到强水流的刺激或者没闻到食物的味道,都懒得伸出蔓足了。

对比、比喻、拟人,贴切更生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