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小事看到人生。
想要做大事的人很多,把小事做好的人却很少。
细节如何决定成败?
如今,生活节奏特别快,每个人都是忙忙碌碌,却有时候又昏昏沉沉。我似乎变成了这种类型的人,回望一下往日,或者展望前程,细想一下,确实很多时候,自己做错了许多事,而且被忽略过去了。小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种必然,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连接的,每件事和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也都是依次连接。如果目前的行为,有了一点点的疏漏,到后期,也会给你相应的打击。
本月之前,我还在为了一些网贷发愁,虽然现在也发愁,但是压力比前面已经缓解很多了。网贷这个东西啊,是两年前自己投入使用的生活创可贴,那时我刚到目前的居住所,刚介入销售这个置业,手里本来还有一些余钱,因为前期的一个收入低,还有消费理念没有及时更变,在收入微薄的时候,还放肆的开支,导致没钱支撑生活,刚好自己的网络信用贷有一些额度,慢慢的就被耗在里面了,以为这个没什么,后期还进去就好了,却没想到越陷越深。从中,我也学会了一句话:追求梦想和理想之前,先安顿好温饱。这句话是我一个老朋友给我说的,但是我还比较排斥,感觉上,年轻人应该来点压力,来点刺激的。现在才发现,手里没有存余,收入无法快速提高,需要脑海里的千万想法,也只是纸上谈兵
所谓的细节,不是在事情发生了以后去纠结,应该是处于思考如何行动的时候,搬入策划的思索中,把一切已知和未知的情况和风险给细化,特别是一些小的计划和每天的持续的一个状态,特别需要思考一下收入和消耗。现在的年轻人,许多都沉入互联网的影像和信息中,很难对生活做出大的起步和规划,我也是如此,我希望自己能改变这一点,因为这些小小的因素,慢慢累积,可以打垮一个人的斗志,如果变成一点点的累积知识和学习相关生活条件,或者像简单的存钱,后期也会给自己创造无比的财富,而这些本身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主要的还是我们的个人习惯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创造,或许真的能比身边或者同龄人更胜一筹。
小事如何看到人生呢?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自己是否足够勤劳。和大多数人可能不一样,有些人思考自己聪不聪明,自己优不优秀,而我,可能知道这些我都没有,只能同比一下勤劳,每天比别人多付出一点,遇到别人顺手能解决的,我要顺半天才能搞定,这也没事,主要是能解决问题就ok,要求还不算高。
勤劳,应该是一个成功人士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但是,如何做到把有限的时间,花得有价值,这是很多人想超越,或者想投机的。我也很容易进入这种取巧的状态。比方,某件事,需要我们花一天的时间去处理,但是我们却想收缩一下,花半天的时间赶工或者尽快处理,结果也差不多,这种算是取巧还是小聪明呢,可能情况不同,定义也不同。
还有就是,许多我们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每个人的处理方式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比方扫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我以前听到的时候,发现特别的神奇并且有道理,最后还一直感染我。不管我是在家,还是在外面工作,还是目前的一个小小出租屋,我都会经常打理,至少把我的一亩三分地给搞清楚,这算是一种洁癖吧,我觉得应该是一种长期以来的好习惯。遇到过很多的同事,有把打扫卫生这件事认真对待的,也有敷衍了事的,有的觉得工作的地方应该处理感觉,有得觉得这是上司分配的,应该好好完成,也有的觉得,这种小事,简单处理一下就好了,精力应该放在有用的地方。而我,每天打扫卫生,都是认认真真的完成,因为我一直给自己树立一种这是我家的感觉,并且,我觉得把这件事做好了,下一件事,我才能更用心的完成,为了这个小小的逻辑理论,我曾经和别人争论过,相反的思想就是:这种小事并不是我该做的,我的能力更大,应该做更有利的事情,或者是我可以安排别人去做这件事,还有就是今天做不好,明天还有人去再弄一遍,不想花费时间在这种小事上面。对于这个理论,我也有所感慨: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个理论是对的,我也很羡慕,有些人能把自己分内的事的,安排给别人处理,这是一种能力,这也算一种小事,对应的人生,和前者也会截然不同,我还没有过完此生,对于相对的这种模式,谁更收获更多,或者后面能长期受益,那应该是各有不同。总结还是,小事的一种处理,确实很容易影响大局,我是一个销售人员,我也发了两年的名片,这两年,才2个客户用了名片给我打电话咨询,同比一些没有做这件事的小伙伴,我比0好了一些,长期以往,一定能有一个大的跨越。
平台的重要性。
这段时间,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平台,对于一个现代的年轻人,确实很重要,或许我们本身的能力不怎么样,但是,有一个好的平台,可以给我们收益更多,也学习更多,相对也会稳定。那好的平台,如何定义呢?现在我处于的一个行业:房地产。对于我这种没有学历的,没有资历的,学习和收益,非常的可观。而我们的公司,在目前的一个行业里面,也刚好踏足本市前十,一个公司制度和文化,给我的收益,也是我觉得仅目前而言可以的。
所谓好的:就是利大于弊。
生活和工作,还有人生,我们都在权衡利弊,许多人不明白,自身的力量,真的可以改变全局。
而我,对此,始终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