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好书分享前,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社交中的你是不是一个讨好型的人呢?】
不瞒大家,小辣椒(唐辛子)的我之前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讨好型的人(哭唧唧),我害怕拒绝别人,我害怕产生分歧后自己难以处理的尴尬场面。
我只希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来掩盖真实的自我,其实表面平静但内心深处却波澜不堪,慢慢地我变得讨厌这样的自己......
我开始不断试着做出一些改变,学会拒绝,多多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合理表达。有时想想,自私一点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每个个体在合理表达自我后,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那呈现出的画面肯定别有一番趣味!
总说《被讨厌的勇气》—— 自由就是不惧被讨厌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阿德勒,青年就像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智者的说法。
I wan to share 书中的「三つの坂」 with you .
第一道坎儿叫“过去”。阿德勒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
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
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因为自己的内心深处意志还不够坚定,比如下决心去减肥、坚持读书、坚持学习英语....似渺小,爆破力却不可小觑!
第二道坎儿叫人际关系。他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
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
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久而久之,自卑感爆棚,一发不可收拾,变得愈来愈讨厌自己。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让我们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
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
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
我们的人生不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他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
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其实,人际关系就是一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书书们,要乐观看待事情哦~)
第三道坎儿叫未来。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
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以,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每个人生而为人,无论是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一定意义上,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
因此,要让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把对自我价值认可的权力握在自己手上,不再一味寻求他人的认可,而是自己从内心真正认可自己,生活才会愈来愈有趣,愈来愈活力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