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普遍加大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来,历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下面我就自己这几年来在历史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谈谈认识。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再现场景,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教所学的内容已经成为过去,而时间则不可能倒退让我们重新经历它。因此,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更为真实和完整的历史场景非常重要。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又决定了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且初中生由于受自身知识面、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历的局限,要求他们凭借想象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是很不容易的。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刻的表现力以及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良好效果,并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化交流网络。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讲清知识的重点,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执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反映长征的经过,我制作了长征路线的动态示意图:瑞金→湘江→贵州→乌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宁,随着鼠标的跳跃,流动的箭头,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一名红军战士,经过艰难险阻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既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又让学生受到了一次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教育,同时降低了记忆长征路线图的难度。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所以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历史教学过程应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现”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再加上教师的解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执教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一目时,我播放了《开国大典》片段(从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到三军大检阅再到30万群众大游行结束,适当加以剪辑,时间不超过5分钟。)抓住了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现实生活渐渐地回到那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去领略开国大典的隆重盛大。学生观看时激动、震撼,教师再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表达、发泄出来。这样帮助学生在现实和历史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的视觉、情感的动态发展。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空间,实现自我拓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夏、商、周拉进课堂;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神游万里,尽览古今中外;可以同秦皇汉武一起实现国家的统一;也可以同华盛顿、林肯一起为美国的发展扫除障碍。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去补充我们学习的知识。例如执教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我让学生上网查询、探究一些问题:大跃进、红卫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并撰写成历史小论文。我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对历史有感性的认识,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不足、提高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弥补不足、提高效率,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对于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在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中由于新课标教材的编者一味强调克服过去“繁、难、偏、旧”的缺点,从而导致某些课的叙述过于简单,如提纲一般高度浓缩,一些有因果关联的互为表里的知识点或一带而过,或干脆删去,这不但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增加了负担,还为学生正确理解和形成认识增加了难度。而应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更多的信息能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我的普通话不很标准,在上文化课进行文学欣赏时进行范读就成为一大难题,只好放录音,或请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仅能提供优秀播音员绘声绘色的朗读,还配有动听的音乐伴奏,并随着欣赏内容描绘的情景,不停变换画面,用语言表达的间接形象变成了真实可感的“实景”。
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地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执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时,我通过网络查找了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今中日关系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由当今的中日关系追溯到中国近代时期中日关系的风风雨雨,进而点明课题,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我对中日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开创了历史教学的新局面,教学声图、视听结合,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优化组合。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有的历史教师的课件音像资料过多,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古脑儿地搬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通过课后作业一检测,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如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长越有分量,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以致于老师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一一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很疲
劳。所以,历史教师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选择和应用,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