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端午节头一天我们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佩戴上香包了,最少要戴三天,过节当天,节后再戴一天。不过孩子们的心思可不是光戴上就完了。
小小的香包可是孩子们乃至男女青年们社交的重要信物呢。小孩们是要戴到学校去和小伙伴们比的,看谁的更多,看谁的更好看。好朋友之间还会互相赠送或者交换。
更好玩的是,端午节这一天如果赶上上学,有一个好玩的游戏,那就是“抢耍货”。谁抢的多谁就是赢家,被抢了的人还不能生气。
所以,戴着香包去上学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又想炫耀自己的香包又多又好看,又不想让小伙伴们来抢自己的。所以,一会儿塞到衣服里面,一会儿又掏出来显摆。
上课都不专心了,光顾着摆弄自己衣服扣子上挂的那一串香包了,眼睛再顺便瞟一眼别人的。先找好目标,等课间铃一响,一场别开生面的抢香包大战就开始了。
就连平时文文弱弱的小女生,此时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每个人找好目标,找好时机,趁对方不注意嗖的一下子就从别人衣襟上扯下来自己看中的香包了。
抢到香包的同学得意又开心,被抢的人则哭笑不得,反正是不能生气。只能去找别人反抢回去了。就这样,整个课间充满了打闹声,欢乐声。
当然了,身体比较弱小的抢不到的,好朋友也是会主动赠送的,玩归玩,不能伤了和气嘛,香包好看,友谊价更高呀!
跟香包带来的乐趣比,老家端午节这天吃什么,倒是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无非就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臊子面、煮鸡蛋、麻花、油糕、凉皮那些。
那会儿不像现在,是没有粽子吃的。没有粽子吃,我猜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家里穷,连大米都没吃过,更是买不起糯米了,或者是没有芦苇叶子。另一方面,家里孩子多,端午前后正是农忙季,大人们哪有功夫包粽子呢。
不过,印象中还是有点节日特色小吃的,比如母亲会用糯小米和红枣蒸镜(jin)糕,吃的时候撒上白糖,和糯米一样的香甜软糯。还有,会蒸艾叶形状的“艾叶馍”,夹上醋溜土豆丝吃,也是节日才有的美食哦。
那色彩斑斓的五彩绳,那栩栩如生的小香包,那久久留香的艾草,给黑白底色的童年留下了一抹彩色的记忆和独有的香气。
如今,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佳节,虽然也很受重视,但总感觉在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风民俗方面少了很多东西。尤其城市里,过节的仪式感真的是没法跟小时候比的。
不过,好在,只要愿意,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们制造出更多的节日气氛,带孩子们一起包包粽子,做做手工,给他们讲讲端午节的由来,一起感受传统文化,一起重拾那儿时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