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开了一个分层会议,当时在班里念层段的时候我在61~157名之间,当时就觉得还好吧,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差。
下去了一楼阶梯室,那里面有空调。瞬间觉得这里好好,很凉快。这是最初的定义。
首先她讲了她自己的故事,对于听别人的故事我可能天生就比较感兴趣。当听到她说:“我一分钟跳绳能跳200个。”我是嗤之以鼻的,觉得怎么可能?就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我不行的,别人也不行。这其实是太过拘与一方天地,好似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看到的是你面前的一片天空,殊不知地上的青蛙能看到更辽远的天空。所以,生为蜉蝣当有鸿鹄之志。
其次她讲了学习方法。她说:“我小学的时候只学两科——语文和英语。我这两科从来没有下过96.”当时坐在那里没有太大的感悟,只想着:嚯,你又在吹牛。就这样一笑置之,把这句话当做一个笑话看待。她这样说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真实。你在看某些小说的时候男主总是十全十美,从生下来就跟别人不同。拥有堪比爱因斯坦的脑子;有胜过伽利略的勇气;有“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我出生就在罗马“的底气;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
这样虚无缥缈感觉,很难让人真正带入这个故事。
但后面就画风突变。讲了“不想离开家而选择走读”我想这是这个年纪断的人惯有的思想。故事渐渐从这开始可以让我代入。
她说:“我的数学从96掉到七年级时候的80多分,再到八年级时候的70多分。”这是一个屡屡高坐云端却在朝夕之间从云端跌落进地底,落差可谓不是一般的大。没有人可以永远待在神坛之上,高深莫测也仅仅是高深莫测而已。
“后来七年级下册的时候我和家里商量,我要住校,我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学的。”落差过后总会有不切实际的志向,我没把这句话听进耳朵里。或者说是听了,没去在意,因为不重要。我觉得。
“住校之后我知道他们晚上也要上课,在背书。”(这段我记的不是很清晰,大概意思是这样。)
这个跌峦起伏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但我觉得不是这个故事结束了,而是对这段故事的讲述告一段落了。她现在是教导主任,身份无可否认。有几分属于上位者的权威隐隐透露,所以她的努力有用,现在的她就是个最好的证明。
从前总抱着乐观的心态,颇有些与世无争的意味。感觉好像随随便便考一下就能过,开始捧得太高,把自己定位的太高,最后真相砸下来的时候便会承受不住压力而从这个美好的梦里醒来。谎言终究是谎言,骗骗自己就行了。骗不了别人,真相永远是撕烂谎言的先锋。要么你自己露马脚,在真相未来临时破绽百出;要么你做的天衣无缝,最后在真相下原形毕露。
乐观的心态是好的。但太过于乐观主义,就被关进了一个牢笼,一个名为“过去”的牢笼。你总在执着过去怎么样,倒不如目视前方,可见道路宽又平——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属于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