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嗜书如命的阶段一直保存在大脑里,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两本连环画,一本是海的女儿,一本是中国神话故事,这是我的启蒙读物。当时每天就拿着那两本故事书,缠着妈妈给自己讲故事。妈妈讲了一遍又一遍,自己翻看了一遍又一遍,那时候,胡思乱想的能力由此培养起来了。
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又给我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有关中国文字的历史的,现在只记得事记录甲骨文的相关文章,一本是猜字谜的,现在真是搞不懂,老妈为啥会给我买这类型的书。估计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和喜爱都是老妈赏赐的。还有一本就是我从三年级一直看到六年级的一本书,《格林童话》。
五年级的时候是也特别爱看书,然而我家没有什么书可以看,就把所有的作文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去老哥家,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射雕英雄传、钟馗传,也开始看,除了上学,其他的时间一直在看,包括吃饭的时间。那时候真有那么闲么?
小升初考试结束后,没事做,看到同学家有一本叫《巴黎圣母院》的书,然后我就问她借了过来看,我居然看完了,一本关于爱与善良主题的故事。还偷看了母亲看的言情小说和翻箱倒柜地看了一些中篇小说,是某个杂志上的。
初二的时候居住在姑父家,姑父是老师,那时候他们家有订阅小小说那种的书,那时候看得很爽《福尔摩斯探案集》看得我心中澎湃。第一次接触到了《浮士德》。那时候看是诗,就随便翻翻,那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却将差不多美国近现代著名小说都看了个遍。感觉我总是不好好学习,就喜欢看与学习无关的书。
高中我选了文科,文科的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看很多名著,还要带分析,那时因为自己不会平衡各个科目,也没有学过很好的学习方法,对文学名著的热情也没有之前那么高了,那时候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大学,自然在年级最好的时候,错过了知识的积累。不过,有多少人在高中就知道自己以后要走怎样的路呢?有的话,也是那些贵族子弟。
大学时候看著名小说,都是为了四六级考试而看的,会看一些新课程,因为觉得自己一下子被打开了世界,有好多事情都没有做过,突然一下子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不知道做什么的话,就按照学校流程来,先过四六级,为了提高自己阅读速度,就随便捡几本中英文都有的书籍看,带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一是吸引自己看下去,二是也可以提高自己英文的阅读能力,三是可以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
殷子,推荐《无声之美》、《秘密》。殷子老喜欢看书,本来就上进的自己,也想看更多的书。
在大学的情怀可能都带有一点文艺气质。看了梁文道系列的一些书。
大学的时候好像有屯书癖,什么书都买,有一阵子在追求快乐的答案,于是就看了很多有关自我和快乐的心理类书籍。如季羡林、林语堂系列的书籍。三毛系列的几《梦里花落之多少》。以及《林徽因的自传》。
只不过那时候看书,无目的,无系统,也无总结,也没有写书评、也没有看书评。感觉就只是自己在书籍的阳光下走了一下,就回到了内心大树的影子下,无分享,有体会也没有记录,只是那读的时候才有被感动过。
考研期间、小灰灰推荐了《小王子》。飞凡推荐了《怦然心动的魔法整理术》。
幸福精华俱乐部推荐了《如何阅读》,富爸爸系列,殷子推荐了《与时间做朋友》。
后来渐渐自己会有目的和方法地去找书、读书、但自己依旧没有把这阅读的能力学到极致,缺少锻炼。等到自己拿一本新书,然后能够一天或是更少时间能看完,而且还能将书中的内容用到自己的人生中区,并且能够以一种自己的方式传达这本书的精华时,到那时,才了却了自己在阅读上的缺陷。
阅读间间断断,但依旧强迫自己继续阅读。因为我想把阅读融入到我的生命里,如同每日刷牙洗脸一般。
2017年,希望自己在阅读方面能够每天坚持、所阅读的东西大部分能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阅读的方法有所增加和改进,阅读的内容更加专业和精深,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做笔记,做摘抄,阅读之后也能够按时也读书笔记,能与他人分享好书的精华,也能与他人就各自的读后感而进行愉快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