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列传七十五卷《隐逸》载: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寻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柳树,故常著《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从他的自传能看出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其一,不慕荣利,闲静少言。不追求外在功名利禄,淡看荣华富贵,个性娴静,不事张扬,不喜欢夸夸其谈;其二,酷爱读书,欣然忘食。读书又快又多,大多浅尝辄止,不深挖细究,不过读到会意之处,定会击节赞叹,当为性情中人;其三,嗜酒如命,期在必醉。酷爱杯中之物,暗合“骆驼见柳,蒙古见酒”之语,看见酒就走不动,一喝就要把酒喝尽,不到喝醉就不走。不过,一喝醉马上就走,毫不拖泥带水,真个是酒风浩荡,个性张扬。
这篇小传写于公元411年,时年46岁,他出名的诗篇大都在四十岁以后写就。《归去来辞》写于40岁,《归园田居》写于42岁,《饮酒二十首》写于52岁,《桃花源记》写于58岁。
昭明太子萧统说:“渊明诗篇篇有酒,其意不在酒。”《饮酒二十首》序言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陶渊明每天傍晚都要喝酒,酒是名酒,酒是哪里来的他不说,一贯家贫,只能从朋友那里来吧。喝酒开心,喝着喝着就醉了。不过我这喝酒醉了不发酒疯,而是趁着酒意挥洒诗篇,这兴许是后世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缘起吧。渊明饮酒,不是为了求醉,而是为了抒发情怀。他的字迹潦草,朋友遂替他抄写一遍,这样才逐渐留下了那些不朽的诗篇。渊明的本意也不在诗篇流传后世,也仅仅是为了一时尽兴,给酒宴助兴而已,也不是为了拿去发表,博取名声。“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渊明的酒事趣事很多很多,《南史》有多处记载:
其一,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在任彭泽令时,陶渊明让把县里的公田全都种上酿酒用的秫稻,妻子一再请求种点吃饭的粳稻,他才让把二顷五十亩种秫稻,五十亩种粳稻。
其二,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大意是陶渊明曾到庐山去,江州刺史王弘让陶的旧友庞通之带着酒具在半道一个叫栗里的地方等他。陶渊明的脚因为有毛病,便让一个弟子和两个儿子用一顶小轿抬着他。走到栗里,便欣然和庞通之一起饮酒,一会儿王弘来到,陶潜也没有对他迟来表示不快。
其三,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一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这说的是颜延之在寻阳和陶渊明很有交情,后来作始安郡太守,经常去看望陶渊明,每次去两人都要痛痛快快喝醉为止。而江州刺史王弘想请延之来坐坐,竟一天也等不来。延之临走,给陶渊明留下二万钱,而陶却一下子全都存放到卖酒的那里,以便今后天天来打酒。陶曾有一次九月九没酒喝,就跑出来在屋旁菊花丛中枯坐良久。碰巧王弘送酒来,于是马上痛饮,直到喝醉才回去。
其四,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陶渊明并不太懂音乐,却拥有一张无弦素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把琴摆出来抚弄几下,以抒发情怀。来访的朋友无论贫富,只要有酒就拿出来一块儿喝。如果先醉了,他就对客人说:“我醉了,要睡觉了,你先回去吧。”他就是这样天真直率。本郡的军官去探望陶渊明,碰上他的酒刚酿好,见他从头上摘下葛巾来滤酒,滤完后又把头巾戴在头上。
这些轶事都是陶渊明真性情、真才情的写照,一千多年过去了,山河变异,隐者长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为何辞官,为何归隐,为何归隐于园田?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我想从他的诗文中寻觅一些踪迹。
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陶渊明年少时熟读儒家经典,自有大济苍生之理想,却一直身处乱世,不得安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是说的家贫,无以为继。“畴苦苦长饥,投来去学仕。”不得已才要去做官,谋个饭碗。俗运说的是官场那一套风气,他是真的适应不了,他的本心淳厚,看不下去横征暴敛、欺上瞒下。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既是辞官的由头,也是他“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本性再现。渊明更爱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心境,不愿心为形役,辞官归隐正像倦鸟归巢,无比畅快欢欣,得享和谐和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这是陶渊明从园田居搬到南村时所写。园田居毁于火灾,不得已才搬到南村,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是因为他听说南村有不少素心人,我觉得也就是指那些心境纯净的同路人,有农夫,小吏,也有躲避战乱和权贵的读书人。素心人与素心人交往才能心无芥蒂,敞开心扉,不须设防。“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邻居们常常来谈天,说说各自的往事。大家看到新奇的文章后,一起来讨论辨析。“过门更相招,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忙,闲暇辄相思。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民风淳朴,天高云淡。农忙时大家各忙各的,有空闲就相思就相聚,谁家有酒就拿出来,几位老友对酒当歌开心赏月。我们住在南村,虽然不过是穷乡僻壤,但是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多么快乐而满足啊。天道酬勤,努力耕作的日子是不会欺负人的。
其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实际是《桃花源诗》的序言,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序言而不知道还有首诗。诗中云:“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有些贤良之士来此避难。“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来到桃源的路径,早已湮没在时光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春种秋收,五谷丰登,却也不再需要向国君纳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桃源里种地还是用的古老的方法,衣裳发式还是旧时的样子。“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桃源里没有历书,也记不清经历了多少年,我们按照四季轮回知道又过了一年又一年。“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请问悠游而来的先生,外边的人可否知道桃源的故事?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也是古往今来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寒门之士,壮志难酬。陶渊明退居田园,感受到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无比快乐。他熟读历史,亲历祸乱,深知官场黑暗与民间疾苦。于是他向往安定生活和宽松环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篇文章是美好的幻梦,也是以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是真正的大隐,他隐没在田园之间,与农民百姓相交甚契,他的诗文纯粹平实,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而意蕴深远,不求留名,却名扬千古,他被称作“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给后世千百年的田园生活加上了诗意两个字,我以为这是他对中国文坛,也是对中国历史最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