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物:更应”相看两不厌“

从一本书里无意中读到另一个人的人生和个性,是一件让人惊喜的事情。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原本只是想观赏纯净的蓝天,突然发现被赭红色的屋角映衬着的天更蓝一样。

或许更形象一些:一个贪嘴的小娃,替妈妈买酱油。杂货店老板奖励给他一块口香糖,格外欣喜和心满意足:原来买的东西多了,杂货店老板真的会多给一点添头的。于是心底就暗戳戳地期待,下次再帮妈妈买东西的时候,妈妈能把需要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列个清单,这样的话,那个温暖热心的杂货店老板,额外赠送的添头会格外多一些。


回到正题。继续读《敦煌:众人受到召唤》,沉浸在对那些庄严、瑰丽的经卷、壁画的向往里,沉浸在一代代敦煌人的平静的目光里。突然,就读到了向达和张大千的一段过节往事。

张大千,中国丹青巨搫,书画界流传有”南张北齐”之誉。我一直对他大气磅礴的山水画深深折服。


私底下仍然想当然地认为,身为大师的他们,其术业和品性一定都是双绝无瑕的。

但本书中,”显然,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价值认同,更多的是出于艺术性的视角”,这样的用词虽然显得非常克制,但也明确体现出了对他的行为的不赞同。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张大千用三年的时间,在敦煌共临历朝壁画精品二百多幅。他在自己的绘画著作《临摹敦煌壁画序》中写道:“大千流连绘事,倾摩平生,古人之迹……尝窥见其什九。”但他在临摹的过程中对古文物的原貌保护却显得非常草率。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记载,张大千在陪同于右任参观第20窟时,曾揭掉表层的宋代壁画,露出盛唐时画的乐庭瑰及夫人太原王氏供养人像。


这一记录,和向达的说法完全一致。他在1942年11月曾经给傅斯年、李济写过一封关于张大千在敦煌临画行为的信,信中指出:张大千“盘据此间,已历年余……作临摹工作,任意勾勒原画,以便描摹,损坏画面,毫不顾惜”,言辞间透露出非常明显的不满。

而关于这一点,张大千自己也做了记录,他的文字则表明:他对当时自己行为并不以为意。他说:第20窟“甬道两壁画,几不可辨,偶于残破处,隐约见内层朱色粲然,颇以为异,因破败壁,遂复旧观”。

书中还描述了张大千对古人艺术造诣的价值取向。非常巧的是,在张大千自己的记录和向达的书信中,各自的言辞成为了彼此互相印证的证据。

向达的告状信中是这样说的,”张氏崇拜北魏、隋、唐,遂以为宋以下无一可取,凡属北魏、隋、唐原开而经宋元重修者,辄大刀阔斧,将宋元壁画砍去,以求发见隋、唐作品或年号、题识,唯日孜孜,若恐不及”。

张大千自己的记录则是”求所谓六朝隋唐之迹,乃类于寻梦。石室壁画,尝籍所不备,往哲所未闻……今石室所存,上自元魏,下迄西夏,代有继作。实选迹之奥府,绘事之神皋。”

正是张大千这种立足于艺术立场对待敦煌文物的做法,彻底激怒了向达。

作为真正从考古学意义上对敦煌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的第一人,向达和张大千虽然在敦煌的居所彼此邻近,但二人关系始终不睦,最终的结果就是,张大千离开敦煌时,几乎是被赶出去的。


敦煌是民族文物瑰宝,因其承载的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即便没有能力投身修护和保护,也应该身体力行投注支持和凝望。

个人的艺术信仰,应当服从于民族集体的文化记忆,而不是无视和割裂。

艺术与文物,不应各自”独坐“,更应”相看两不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导游说榆木是最不容易腐朽的木头,因为它不开窍,榆木脑袋便是来自这里。 知道敦煌莫高窟来自于小时候家里有个铁糖盒盖,...
    四月天_扎西曲呗阅读 1,440评论 0 1
  • 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这本书既是樊锦诗的个人传记,更是近代以来几代敦煌人发现敦煌、守护敦煌、光大敦煌、传承敦煌...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阅读 1,995评论 5 5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99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24评论 0 11
  • 可爱进取,孤独成精。努力飞翔,天堂翱翔。战争美好,孤独进取。胆大飞翔,成就辉煌。努力进取,遥望,和谐家园。可爱游走...
    赵原野阅读 2,802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