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是近期上映的一部歌舞片,取材于真实人物事件,讲述马戏届的传奇人物巴纳姆的故事。
我上网查询了一些信息,得到的结论是这部影片中表现的主角形象和故事经历,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有很大的差别。即便如此,我也觉得这是一部很成功很感动人心的励志电影。
写文章越久越有种感觉,就是写作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和输出。文学作品和电影、音乐等视听作品一样,都是价值观的展现形式。
艺术来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
如果在艺术表达中加入作者的理解,提炼好的部分,舍弃坏的部分,传达正能量,就能够称为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马戏之王》在我眼中就是这样。
文中我们不论真实的巴纳姆如何,只说电影中表现的巴纳姆,在我眼里,他是一位充满着奇思妙想的人物,热情洋溢、乐观向上,努力追求尊贵身份又勇于承认错误的成熟男性。
饰演马戏大王巴纳姆的是“狼叔”扮演者休·杰克曼,记得第一次看《X战警》的时候就被金刚狼吸引了。《马戏之王》中的杰克曼就更不用说了,帅气、顾家、有追求、有激情,歌舞信手拈来,身材伟岸直挺,今年已经五十岁的狼叔不改往日风采,绝对是片中最吸引人的角色。
这是一部歌舞片,类似于去年情人节上映的《爱乐之城》,演员们演着演着就唱起来跳起来,所以不喜欢这种题材的朋友们就不用看了,今天我只说电影中传达的一些价值观。
首先就是主人公巴纳姆的奇思妙想。
片中的巴纳姆在公司破产后,拿着公司的沉船凭证向银行借款,买下了一座博物馆,但是死气沉沉的模型吸引不了任何人。
有一晚他回到家,女儿对他说,爸爸你的博物馆需要“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能吸引人,而那些活灵活现的东西其实一直都存在,它们就在你的脑袋里。
巴纳姆被女儿一语点醒,公开招募奇人异事,在博物馆举行展示演出后一举成名。满堂喝彩中仍然有异样的声音在左右着人们的评价,剧评家写文章攻击说他是个骗子。
巴纳姆反问剧评家,大家来到这里看演出都非常开心,但是你作为剧评家却在剧院里找不到快乐,到底谁才是骗子?(我认为这句话是巴纳姆讽刺剧评家发表评论的真实性)
我小时候总觉得大家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不过是穿的衣服不一样,考试的分数不一样,也总是认为别人和我心里的想法都一样。
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一颗独特的心,思想也 因人而异。有的人思维就是更活络,有的人就是敢于冲破藩篱折腾,有的人做事就是直接不拖沓,脑子里的这些东西是人与人最大的不同。
巴纳姆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马戏之王”,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他拥有不同于常人的奇思妙想。
思维的不同才是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也许成功的起点就掩藏在这些思想的火花中。
其次,电影表达了“尊重”这个词的涵义。
巴纳姆努力挣钱,除了给家人更好的物质条件,也希望摆脱裁缝儿子的身份收获社会尊重。
博物馆的演出让他赚足金钱,但是始终得不到上层社会的认可,所以他出重金吸引出身优渥的年轻剧作家加入自己的团队,并由他引荐结识著名女歌唱家,“瑞典夜莺”林德小姐。通过给林德小姐做全球巡演的经纪人,巴纳姆赚的盆钵满盈,也顺利地步入了上层社会。
但是此时,他已经不是最开始屈身求才的巴纳姆了,他把马戏团那些出身卑微的演员关在门外,不让他们与上层社会的人结交,因为觉得他们不配出现在那样的场合,如此他亲手舍弃了自己曾给予他们的尊重。
接下来那一幕,大胡子女士唱起《This is me》,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也昭告天下他们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尊。
《奇迹男孩》里奥吉说,没有人是普通的,只要你用心去看。平等不在于出身、财富和地位,而在于我们都拥有同等的灵魂,同样都要苦渡人生。
This is me,这就是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尊重不单单是自己给自己挣的,更应该是自己给予别人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同样的尊重。
第三,追求目标和证明自己,是一回事吗?
影片最开始,巴纳姆娶了主人家的小姐,两个人在市区过着清贫的生活,以盥洗床单为生。巴纳姆和妻子在楼顶的那一段华尔兹唯美动人,纯白的床单随风轻摆、随舞步荡漾,幸福满溢眼间,这就是爱情吧!
接着两个女儿出生,怎么给她们更好的物质生活,是巴纳姆最操心的事。他做的每一件大事业,都是为了完成当初给妻子的承诺,但是慢慢地好像变了,他更多的是在不断的证明自己,赢取尊严。
当林德小姐向他表白时,当他意识到忽略了马戏团太久时,当他想起远在家乡守望的妻儿时,巴纳姆选择了回家。
这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圆满故事,但是影片中许多的细节让人回味无穷。巴纳姆第一次听林德小姐唱《Never enough》时怔住的表情,妻子便知道那一刻他已经不同了;他提着手提箱头也不回地奔向世界巡演时,妻子站在门前无言的送别,知道一切无法挽回。
这是我想要的幸福吗?妻子一直在问自己。在最初晾满床单的楼顶,她已经说了无数遍,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这句话和巴纳姆理解的不一样。
我所谓的承诺,是你永远爱我陪伴着我;你所谓的承诺,是给我最好的生活。放在现实中,这两个目标也不是冲突的,端看人们怎么选择。
挣钱就等于没有时间陪家人吗?满足欲望就等于抛弃世俗相守的平凡生活吗?实现理想就等于把家人割裂在外吗?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难题,而难题每一个都涉及人内心的价值观。
对影片中的巴纳姆而言,最开始追求成功是为了给家人优渥的生活,但是渐渐地变成为了完成自己的欲望。前者是为爱守护承诺,后者是为填充私欲。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一回事,挣更多的钱不就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吗,但是内核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没有仔细倾听妻子是否在乎更多的钱,是否更在乎他回归家庭。
我想怎么做,与我和你一起商量我该怎么做,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只顾着自己,一个是和你一起完善自己。
最后,怎么去面对失败?
去年看过一部很有趣的动画片《欢乐好声音》,讲述的也是一个剧院老板破产又雄起的故事。
所以当我看到影片过半,巴纳姆坐在烧毁的剧院门口哀叹那一幕,脑海中就浮现出《欢乐好声音》中月伯乐站在破损的剧院门口哀叹的场景,简直一模一样。
月伯乐说“你知道跌倒谷底的好处吗?你会只剩一条路,那就是向上走啦!”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每次看影视作品渲染失败,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失败不是倒塌的大楼和被人唾骂、追杀,也不是欠下巨额的财产、亲人反目,失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内心的失落、气愤、郁郁不得志、念念不忘却求之不得。
可能我们在努力很久之后突然知道有些事自己做不到,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接受这个结果,然后再花很多时间找寻下一个目标,提起精神继续奋斗,更得接受不知道何时才能收获一个结局,完成一个心愿。
生活总有太多的事分散人的注意力,也有太多的选择左右着人能否坚持,有时候可能无意间走上一条路,无意识转到一个转角,这里面也有太多的不得已和不知不觉。
曾经的失败现在来看还是失败吗?不是吧,也许会庆幸没有走那一条路呢。
我们不是影片中光环加持的主人公,面对失败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地接受再默默地继续努力吧。
好的电影会在台词中传达很多的意义,这些就是浓缩的人生哲理吧。
剧中林德小姐对巴纳姆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权势。”从上往下俯视总是很容易,却不知道从下往上仰视看到的差距有多么高不可攀。
全球巡演中她对巴纳姆说:“我给了你全世界,但是你却把我当做另一个噱头。”我引领你走进阶层的高贵殿堂,你却只想用我赚取油腻的金钱。这和真实历史中林德小姐感到与巴纳姆合作不能帮助自己实现音乐和慈善事业而中断合约有异曲同工之妙,坚守的价值观不同,无法同谋事业。
巴纳姆对剧评家说:“人们不喜欢欺骗的乐趣,而喜欢真实的东西。”他只是把真实的不常见的事物展示给人看,但是人们却未必买剧评家虚伪文字的帐。就如巴纳姆说的名言那样: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最高尚的艺术是给人带来快乐)
看完电影我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激情。整部影片无论装扮、场景、表演、节奏、故事情节等等,都非常完整,也看得激动人心。
每次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来,都有一种从梦境中回到现实的感觉,疏离,是我常有的感受。
一面是别人造的梦,一面是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挺让人泄气的,因为明知道眼里看到的繁花似锦都是南柯一梦,却不得不佩服电影人的巨大能量。
所以我总是忍不住想,电影落幕对我来说是一个抽离思想的过程,对其中的演员呢,导演呢,作者和编剧呢?他们的生活都是什么样?
隔着薄薄的屏幕,如此亲近又如此遥远。我想,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吧,吃饭、睡觉、喜怒哀乐、日复一日。
长大了以后也没有摆脱那种感觉,就是无聊,日日反复的生活,谁能说不无聊呢,但是日子总得过下去吧,那支撑人的信念是什么?
This is me,我还是忘不了电影中的这句歌词,如论怎样,这就是我啊。无论怎样,我都要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啊,电影,也许就有提醒我还有激情的这个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