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本质是头脑中存储的不同思想与印象的碰撞与交流过程。劳动的本质是头脑、身体与体外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所以,只有劳动才能为思考提供新的印象素材,否则思考的内容就只能是重复的。
劳动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狭义的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它包括了头脑、身体与体外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不能认为体力劳动就不用头脑,那显然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头脑,体力劳动根本就无法发生。但用使用头脑倒不代表一定要使用逻辑思维,也可以是使用模糊的思维。稍微广义一点的劳动则可以包括情感上的劳动,比如创作文艺作品、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或自己独立进行情绪上的审视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体外环境的作用是忽略的,一个人主要是在进行对情绪和念头进行工作。由于情绪是由身体所感知的,所以这个过程可以被说成是一种头脑与身体上的劳动。更广义的劳动则可以包括纯头脑的劳动,比如逻辑思考等等。在逻辑思考的过程中,一个人只审视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不带有情绪的,如果有情绪,则必须暂时切断对一切情绪的考量,否则就不能称为纯粹的逻辑思考了。
当然,劳动的形式还存在其它的组合可能。如果我们把人的功能划分成德智体,或者说情感、智力和运动三个方面的话,那么就有如下种劳动的可能性:
1. 有德,无智,无体:纯粹情感上的过程,比如祈祷、赞美等等。或者是故意把注意力全然地放在自己的感受上,属于一种使头脑平静下来的技巧。
2. 无德,有智、无体:纯粹思维的过程,比如研究数学。
3. 无德、无智、有体:纯粹体力的劳作,像机器一样工作。或者是故意把注意力全然放在肢体的动作上,也属于一种使头脑平静下来的技巧。
4. 有德,有智,无体:情感和理智的合作,比如情感分析、带有情绪的辩论等等。
5. 有德、无智、有体:有情感的体力工作,需要细心、共情力和体力,但是不太涉及逻辑思维,比如照顾老幼病残。
6. 无德、有智、有体:需要发挥逻辑思维的体力工作,但不用考虑太多的人情,比如修理复杂的器械等等。
7. 有德、有智、有体:又需要情感的成熟,又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体力劳动。可能在现代社会一般不太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过可以人为塑造一些条件使得它发生,比如一些综艺节目里的闯关项目。或许带队探险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这种场合。也有可能在一些突发灾难的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
所以,思考也可以算是劳动的一种,但它涵盖的面较窄,用到的人体机能也较局限。思考的作用是使头脑中已有的信息更加整合、更加清晰、更加相互关联,这确实是有实际好处的。毕竟人的大脑也是一种物质,思考的物质本质是相关神经元突触的锻炼、整合与强化。但是,思考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为人的头脑中存储的信息是有限的。
传说有一天哲学家柏拉图在海边一边散步一边思考宇宙的真理。流浪汉第欧根尼看到了他,就开始蹲在沙滩上,用一个勺子不断地把海水舀进一个沙坑里。
柏拉图问他:“你在做什么?”
第欧根尼说:“我在用勺子把大海舀进沙坑里。”
柏拉图说:“你疯了!大海这么大,这个沙坑这么小,你怎么可能用勺子把把整个大海都放进去?”
第欧根尼说:“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不是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吗?你在试图用你的小脑袋去理解这么大一个宇宙。”
当然,这段对话也很可能是后人编的,但它确实有着很深刻的意义。宇宙就像是一个互联网,而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如果我们不“上网”,我们的体验面就很窄,因为我们的芯片里已有的东西太少。所以我们必须多与头脑之外的东西交流,多动用我们的五感官,多做不同种类的劳动,才能获取更广的信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我这里,我就可以把“学”的概念引申为一种头脑与头脑之外的世界之间交流的过程,包括五感官的感受与肌肉的劳动等等;而“思”则是头脑整合自己已获取的信息的过程。两个过程都得有,而且比例需要恰当,人的生活才会和谐,人才能与瞬息万变的世界同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