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生日,如果你连个蛋糕都懒得准备,你怎么让孩子相信你爱TA呢?
1.
毕业典礼有魔力
这周,儿子经历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毕业典礼——幼儿园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上,男孩子穿着藏蓝格子西装短裤、短袖白衬衫,扎上领结,带上背带;女孩子穿着白色的小纱裙。
小不点儿们摇身变成了小绅士和小公主。
每个小朋友表现都很庄重,他们上台接受园长妈妈向他们颁发的离园手册,上台念毕业诗。
典礼之后,孩子们最后一次来到班级,收拾行李,和相处三年的老师和同学告别。
儿子本来不喜欢上幼儿园,我以为他会超级开心终于要放假了。
没想到,这次毕业典礼之后,他竟然说舍不得幼儿园,舍不得平时凶巴巴的老师,舍不得小朋友。
他希望以后回来看望老师。
希望幼儿园一直都在这里,永远不要搬走。
这就是仪式的魔力。
仪式感就像一个按钮,按下它,这件事在孩子眼里就变成了这一件既重要又美好的事情。
如果没有毕业典礼,如果不需要孩子们盛装出席,孩子们不会对幼儿园有强烈的不舍。
而这个庄重的毕业典礼,让孩子感到毕业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他们认真地完成了三年的学习,现在他们要迈向下一个阶段了。
2.
仪式感就是积极心理学。
关于仪式感这件事儿,很多人觉得是煽情,是矫情,不如红包实在。
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仪式感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都是积极心理学。
比如我自己,虽然我现在在家工作,不用去公司上班,但每天早上我一定认真地洗好脸,然后简单画个眉毛、涂个口红。
这代表我现在要认真地开始新的一天,而不是潦草地开始这一天。
又比如买花儿,无论多漂亮的花,一周也就凋谢了。但哪怕只是买上一枝,摆在书桌上,也会让我觉得生活突然变得像花儿一样。
这就是仪式感的魔力。它让我认真对待某件事,不敷衍,不潦草。
3.
仪式感告诉孩子,我们爱他们。
而家长为孩子们准备的大大小小的仪式,就是在不断地告诉孩子,我们爱你,你很重要,值得我们为你准备这一切。
如果你的孩子过生日,你连个蛋糕都懒得准备,你怎么让孩子相信你爱他们呢?
关于仪式感这件事儿,老外玩儿得最到位。这可能和欧美人善于表达感情的性格有关。
老美的孩子过生日不但要邀请小朋友,还要请小丑、魔术师,恨不得把游乐场都搬到家。
每次孩子取得什么小小成就,父母也都是大张旗鼓地开家庭派对为孩子庆祝,恨不得让孩子觉得自己比世界冠军都棒。
更别说万圣节,全家人都不惜“重金”准备道具,全家人都成了大儿童。
虽说老美性格有些嚣张,但自信心建设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各种仪式,就是在不断地提醒孩子,“你是最棒的,我们爱你。”
如果你也想让你的孩子更加自信,那就多为孩子增加仪式感。
也许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我们不需要过于隆重的仪式。我们不需要为孩子搞盛大的生日派对,也不需要盛装出席孩子的毕业典礼。
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稍微用心,也可以让一件普通的事儿充满仪式感。
比如开学前,也许孩子会稍微有些紧张。
但如果家长可以认真地为孩子包书皮,和孩子一起去挑选崭新的文具,并且和孩子定下一个小小的目标,比如这个学期想读多少本课外书,并在开学前就制定好假期的旅游计划,孩子会对新学期更充满期待,而不只是紧张。
睡觉前的朗读仪式,不但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当阅读结束时,孩子就知道自己该睡觉了。
孩子生日尽量让孩子办一个生日派对,可以让孩子参与派对流程的策划,主题的设计,邀请函的制作,孩子会特别喜欢做这些工作。
除了孩子的生日,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爷爷奶奶的庆生,甚至完全交付给孩子去做。
春节时,和孩子一起打扫和布置房间,并在除夕为孩子准备一份红包,告诉孩子,这份红包代表的是压住不好的运气,这样新的一年你就可以平安健康地长大一岁。
当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也许他们最不能忘记的童年片段,就是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时刻。
家长对生活的热爱,其实就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个个充满仪式感的时刻。
我们用仪式感滋养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我们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