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爆裂鼓手》以爵士乐为背景,首先从画质上看,大多数音乐相关的场景采用细腻,昏黄的滤镜,使其具有古典气息。
男主在全国最有名气的音乐学院学习,但默默无闻,他在空无一人时练习架子鼓,遇上闻声而来的音乐导师谢弗。导师听了他的演奏,剧情由此拉开。
男主角是多看几眼都不会注意到的人,面部线条柔软,衣着暗淡,一个随时准备将自己藏起来的少年,言谈举止间显而易见的的自卑感,除了关爱他的父亲,几乎没有人对他有所期待。
他技艺不精,只能在小乐队里当替补。然而意外的是,导师当着众人的面挖走了他,并让他明早六点到音乐室练习。
少年心潮澎湃,以为遇到伯乐,信心爆棚成功撩上心仪已久的妹子。
但演练开始的第一日,男主就遭到这位魔鬼导师狂虐。
男主为得到导师的认可,需要不断的精进,练习到手磨破皮,血濡湿一张又一张创可贴,在这过程中,他的性格渐渐转变,自负,偏激,好斗,可以为音乐冲撞一切,抛弃一切,甚至自以为是地甩掉了可能会拖累自己的女友。
实现梦想的途径:勤奋的练习,不断的坚持。
在与其他两位鼓手的较量下,男主赢得音乐比赛的资格,鼓盘上全是他的血。看着他落在鼓上的血滴,我由衷地感受到一个词:“梦想的战场。”
再痛,他也不会放下手中的鼓杖,他紧握的还有梦想。
他走在明暗交替的小巷中,黑暗与光明接连滑过他,他人的喧哗逐渐隐没,死寂,最终他停在黑暗之中,象征人物内心转向黑化。
音乐比赛即将开始,他却丢失了鼓杖,开车回去时又碰见车祸,他硬是站起来,满脸是血地回到比赛会场,彻彻底底搞砸了,他克制不住自己狠狠揍了说风凉话的导师。
他被退学,导师因为他的控告而下岗。
他们却又因为音乐在人海中相遇。
导师沉浸在音乐之中,看着还有些温柔。
当导师教育学生时,严厉犹如暴怒的天神,当面对朋友的小女儿时,却很温柔,真是一个变色龙一般的男人。
拍摄导师多为仰角镜头。显得人物威严,充满力量,而常以俯角拍摄的男主,便显得弱小,脆弱,被控制的状态。
而这时候,两人相对坐在酒吧,镜头统一,身份平等。
谈及音乐偶像”查理帕克“,导师说道:”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灰心。“
男主接受导师的邀请要到大牌观众云集的音乐节上,而又发生什么了?
一句话,够腹黑。
这次真的要放弃了吗?
不。
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灰心。
这一段戏音乐燃到极点,男主和导师的对峙也通过音乐、镜头展现,导师对男主的态度又在慢慢变化,实在精彩,值得细细品味。
整个世界都在劝你放弃,而你依然不放弃,而奇迹就是这么诞生的。
说是奇迹,其实这奇迹潜藏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有的蠢蠢欲动,有的从未被发现。
挥汗洒血地坚持梦想,使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充满荣光。
◆ ◆ ◆ ◆ ◆
结局就在激荡的音乐之中戛然而止。
看得很过瘾,再刷几遍都会被音乐点燃全身的细胞。
每个人身上埋藏着一颗天才的种子,而魔鬼导师是唤醒他天才种子的人。
什么是天才?
有人说一万小时的练习,但请加上另一个关键:永远不向失败低头。
看到少年,你才能明白人可以为梦想拼命到何种程度。
不拼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多牛。
◆ ◆ ◆ ◆ ◆
电影最后,少年抬眼看向导师,而对方终于展露一笑,千言万语就在这对视之中。
我想少年对导师是感激的。
他等来了让自己成为查理帕克的人。
我想男主角是把魔鬼导师当作音乐上的严父吧。
不知道观众有没有注意到,男主角与父亲的交流对话大多关于“吃”。父子观影时的爆米花,以及在男主退学后独居,父亲临走时说:水果糖我放在冰箱里了。父亲对他的是给男主自己以为他想要的,单向的关怀,而不是双向的交流与沟通。
从餐桌上那一场戏,我们可以看出,父亲不求他成龙,希望他做个安稳幸福的普通人,而男主却希望自己是如查理帕克一般的人物,父亲不能理解,但魔鬼导师读懂了少年的心愿,并且用不太寻常的方式激励他,尽管魔鬼导师太多讨人厌的地方,但不得不说,他是少年的知己。
他读到少年的野心,他们对音乐都热爱到偏执。
豆瓣很多人因为蛮横满口爆粗的导师而对本片打上一致的差评。
也许这些人是不懂音乐,或者说他们没有遇到过梦想上的知音。导师和男主就是这样一对相爱相杀的知音。
导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为了培育出下一个查理帕克,辱骂他们,落得开除。
男主角一意孤行,在家庭聚餐上,他表示宁愿做个悲惨死去的短命天才,也不愿意一生平凡无奇却百岁长命。
他们都有着同样强烈的执念:音乐。
两个爱音乐爱到疯狂的人,在最后的相视中,一个得到肯定,一个终于如愿,那些恩恩怨怨在音乐中已是无足轻重了。
-END-
需要资源,找我,私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