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民以食为天,足以看出来食对人的重要性。
这天之下,有多少东西是我们这辈子都吃不到的,说这吃的态度仿佛也是生活的态度一点也不为过,得就这时这景多尝试,尝试之后的历程到回忆往往超过食物本身所带来的能量。
一个人吃过多少东西才能称得上多,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只是这味道却在不同的处境、心境中有着天壤之别。2012年去北京,在中国农大附近买的馕,要说味道也一般只能说还不错。可即便有那么几点显着黑色的糊印,看新疆小伙子熟练的手法将馕贴到馕坑中,第一次见还是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在外行走,吃往往是一个问题,尤其对一个穆斯林而言。满大街找清真餐厅的情景想起来面部还会依旧略显尴尬与急不可耐。在这其中,备好干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在我去拉萨的路上就凸显出多么的实用。有县城的地方就不说了,还能找到吃饭的地方,无人区就全靠自己,当时一个人买十多块钱的馒头白饼子,能吃两天,当然榨菜是常备,休息中,拿着馒头就榨菜,那一刻真是觉得什么东西都比不过这般美味。偶尔能看到早点铺买油条,买三根,能省着吃三天,这油条便是改善生活啊!
曾让骑友小武拍过一张吃饼就榨菜的照片,那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寒酸的写实,却是活到如今为数不多地心满意足。那是从相克宗村到理塘的路上,全程平均海拔都在4000左右,昨日后段的泥泞路让我几近奔溃,庆幸洗了个半热不热的滴滴答答的澡,刚洗完透着热气站在室外。这海波三千多米的深山上,那一股透凉冷到心里去了。从昨前日寄宿的藏民家中出发,因为给的钱只是一个床铺,碍于情面,早上没厚着脸皮去吃早点,于是和小武七点出发,那天是一百二十二的路程,有两座海拔四千六的山要翻、六次爬坡下坡,海拔变化就像心电图一般。出门20公里的连续上坡就是一个下马威,这段路手机也没信号,盘山路绕来绕去,休息时翻开手机,看到老爹发的短信“儿子爹有点想你.还一千六百多公里.走多少天”。那一刻,不禁泪流而下。回复完短信,在包里搜找着印象中前几日骑友老钟给的士力架,还真在,撕开一小角,啃了一个角,踏上单车,嚼吖嚼,心里想看看到底有没有广告说的那么神,头嚼完嘴里只剩咸味激起的唾液。待其干涩,又小心翼翼的拿出再啃一口,如此反复,这一块士力架,我竟然吃了两个小时!!美味的享受总是那么快!还没到中午这可怎么办,因为昨日寄宿的地方本来就只有几户人家没商店所以没有备干粮,另外重要的是今天的路程,可能没到达终点前都吃不了饭!眼下只有寄希望于另外一个骑友小武了。而他也只有一张大饼,分了一半给我,吃了几口夹在车后行李架上,等到中午要吃的时候,却发现没了,心中顿时数万只草泥马奔过。我告诉小武我的那半块饼丢了,幽怨之后分给我剩下半块的半块。
……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着不同地域人们对生活、美味的追求,而个人的记忆中往往流露着美味地反馈,只是这美味配上那时那景才会让你吃的深刻、心满意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