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63篇。
《论语述而篇第七》第8章: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首先我们来看“愤”,形声。从心,从贲(bēn)。"心"表示"情感","贲"意为"冲"。"心"与"贲"联合起来表示"憋闷情感的冲出"。本义:憋闷情感的宣泄。“愤”这里就是心中想不通的意思。《说文解字》启,开也。 “不愤不启”,不到他思考问题实在是想不出来的时候,你不要去启示、引导他。
悱,形容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意思都到嘴边上了,可是找不到特定的词表达,就叫“悱”,“不悱不发”,不到他想说话、想表达而实在表达不出时,你不要去引发他。这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大原则。
我们现代教育往往是灌输式教育,面对新知识,还没有让学生开动脑筋,老师就吧嗒吧嗒给学生讲了,结果呢?老师很累,学生却不爱听,更不爱学。
现代追求素质教育,改为小班制,小组制,先让学生预习,甚至上台讲,然后老师再讲,有点重回孔子教育方法的趋势。
“隅”yú,形声。字从阜(fù),从禺(yú),。“阜”是土山。“禺”意为“角落” 。“阜”与“禺”联合起来表示“土山的角落”。《説文解字》:隅,陬也。山角。“隅”就是屋子的角落,我们一般屋子都是四个角落,四方形,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四方形。你给他讲了一个角落,他就应该知道其他三个角落了。
这个“复”,前辈名家的注解就有些不同了。
朱熹译为——复,再告也。钱穆、杨伯峻等先生译为“教”、李泽厚先生译为“说”,南怀瑾老师注解——“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
如何理解这则论语?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示呢?
如果结合昨天讲的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与今天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们会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
首先是”自行束脩“,这表示求学的诚心;其次是要求学生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要自己先思考,先总结,然后老师才给予启发、引导。第三,要求能举一反三,就是看学生的悟性。
如果结合当下,就会发现现代教育恰恰是在这三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不足。
学生在学校是被动学习,只为考试,只为升学,更多的是要求死记硬背,答案是标准化的,而且生往只有一个,这极大地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养成了被动性人格,一旦考上大学,就失去了再学习的动力。而这正是我国创新型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