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要和大家分享一位一百年前的作家——房龙,我在不久前通过课程了解到这一位作家,据说他能够以独特的笔锋写出世界上众多事物的深刻内涵,这样的作家往往难得,毕竟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事情都能理解,都能旁征博引,最后还能写成书籍给世人评价。
1、选书理由
今天我选择房龙的一本书名为《宽容》,从目录和简介中可以看到是关于宗教历史普及读物,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描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新事物是如何产生,如何被旧势力打压,以及如何与世间的不宽容做斗争的。
读罢此书,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是:房龙准时是贯通古今、功力深厚,对于千百年历史发生的事情能够以一种文学色彩以及个人评价的方式进行描述。
这本书名为《宽容》,但是全书真正提及宽容的部分不多,或者说是无处不在:从希腊人到罗马人的更迭,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微光,最后看到二十世纪的现状,宽容和不宽容的对抗融合成为了千百年来主题,也就是社会演变的一个角度。[让我看看][让我看看]
2、阅读难度:
全书阅读难度有四颗星,可以说并不好读,也许是我对于西方宗教历史演化的过程缺乏了解,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如果说大家想了解那一段历史或者感受房龙的文笔,可以翻来看看,通过房龙文学化的表达,大家可以提升历史人文的感知能力。[加油]
3、启发时刻
——人类对于先驱者难以抱以宽容,但人类必须要有先驱。
本书开头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先驱者探索未知,返回族群,却被人类的无知迫害,被石头砸死。最后先驱者以自己的牺牲作为人类觉醒的启发,引领人类走上了乱石中的康庄大道。
这一段我非常喜欢,原因在于点明了全书的主旨:每个时代在宽容与不宽容的对抗中,总有先驱者走在前面,他们是时代的觉醒者,最后却未能看到时代最美好的一幕。人类难以对先驱者抱以宽容,但人类必须要有先驱。[月亮][月亮]
4、精彩段落:
山谷的东南西北皆被永恒的山脉包围着,只有一道智慧之源,自古老的西山而来,流经狭长的深沟,最后注入未知的东江。她不若大河澎湃,却能满足山谷里村民们的基本需要。
每到夜里,村民们都会在智慧之源边上汲水,饮牲口,然后把村里的长老们扶出来,坐在一起谈天说地。长老们平日总爱待在阴凉的角落里,捧着远古部落之人所撰写的书籍,思考其中的玄机。有时,他们也会向儿孙们念叨起书里那些奇特的文字;但对于贪玩的小孩而言,晦涩难懂的词汇还不如一颗从远方捎来的鹅卵石来得新奇。
屈服和失败是祖先给予那些胆敢离开村落的人的唯一结局。在村子的一角,长老们甚至已经在低声演练审判的程序。实在不是村民们狠毒,只是祖宗规矩摆在那里——如有违者,必遭严惩。一旦伤愈,他就不得不面临这注定的悲剧。长老们也想过对他宽大一二,尤其是每每记起他母亲那双充满哀求之意的眼眸之时,每每回想起他那30年前就迷失在茫茫沙漠的父亲之时……可是,律法自有律法的尊严,惩恶扬善,应无一例外。而长老们,就是它忠诚的执行者。
历劫重生的人们决定在这里定居,他们解下马具,把牛羊圈进圈里,然后慢慢地建造起自己的房子,规划好自己的土地,又一次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数年以后,村民们决定把游子的遗骸迎回,并为这位勇敢的智者建墓立碑。
怀揣着这样的念想,一支肃穆的队伍再次回到了早已荒废的山谷中。可怜悬崖下白骨累累,唯独游子的尸骸遍寻不见——也许它早已被胡狼拖入了自己的洞穴。
5、作者自述:
这不是一本人类学手册,这是一本献给宽容的书。但宽容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一不小心就会偏离;而一旦偏离,我们真正想探讨的主题就会分崩离析。所以,请允许我以半页的篇幅阐述一下我对宽容明确的定义。
宽容,来自拉丁语“忍受”一词,意思是允许别人自由地行动或作出判断,耐心且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也许宽容还有别的定义,但考虑到本书的主题,我更愿意以此为引,重新回到关于野人的话题,并向您揭示宽容在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的痕迹。
我很想知道,作为手无寸铁的哺乳动物,人类到底是如何抵御无处不在的细菌,如何战胜无情的捕食者,如何适应无常的气候变化,最终成为万物的主宰。
在原始人的认知里,一切因果皆由看不见的力量操纵。要统领这样的原始人,就必须制定一套能平息鬼神之怒的律法,并且让所有人无条件绝对服从。
原始人坚信这样的律法是存在的——由他们的祖先创立,在他们的部落里实施,靠他们的儿孙承袭。每一代人最神圣的职责,就是把律法的条陈原封不动、完美无缺地传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