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上杉谦信、武田信玄、今川义元、北条氏康,从1536年今川义元出山到1578年上杉谦信去世的四十余年间,他们四人主导了战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尤其是从1550年上杉谦信统一越后到1560年今川义元战死,这十年间四雄并立,纵横捭阖,后来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甚至是击败今川义元并天下布武的织田信长,在他们四人活着的时候也无法正面争锋。
但是,武田、今川、北条都是二世而亡,只有上杉在第二代先衰再兴,不过最后还是沦为江户幕府最穷的藩主。后世很多人代古人忧谋划过,如果如何如何,这四家中的一家有可能一统日本。可历史是不可能存档重来的,在它发生之前,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日本人将去京都称为“上洛”,这是武则天时代从中国学的,当时中国的首都还是洛阳。由于京畿一带是当时日本最富庶的地区,控制了这里就离统一日本不远了,所以直到德川家康之前,战国大名们都把带兵上洛控制京都作为实现霸业的必经之路。
日本是个狭长的国家,所以上洛的道路也很有限,西边是山阴、山阳两道,但是控制这两条路的毛利家很有自知之明,毛利元就把毛利家从一个乡下小地主发展成了地跨十余国的大大名,但是他告诫自己的儿孙,不论是毛利家的实力还是他子孙的能力,都不足以争霸天下,当好好自保。毛利家最终也靠着这份自知之明和见风使舵生存了下来。
西边不行,就得东边,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的统一战争除了明元战争、辛亥革命、中原大战之外都是从北往南打一样,日本大部分的统一战争都是从东往西打,只有倒幕战争等少数例外,日本历史上东军打西军几乎没怎么输过,从贫困地区来的关东人战斗力远强于过惯了舒适生活的关西人,打他们完全是轻松愉快,直到碰见更穷的四国人和九州人。举个例子,北白川合战中,两千足利军仅仅阵亡七十人就打不下去了,手下都是这样的废物,也难怪足利义辉的征夷大将军干不成。足利义辉赶快告诉上杉谦信:“有人砸我的场子,速来。”上杉谦信领着五千人一路穿过敌占区千里上洛,愣是让有数万大军的三好长庆不敢造次,乖乖把足利义辉请回了京都,为什么?看第四次川中岛合战,一万三千上杉军阵亡三千多人,负伤九千多人,伤亡率97%,还被前后夹击,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要被全歼的节奏,可是人家大摇大摆地整建制撤退,还带走了四千多颗武田军的人头,这就是差距,不服不行。后来织田信长发十万大军攻打上杉,手取川一战,柴田胜家的四万人被上杉谦信用两万人打了个落花流水,几乎就没还手,丰臣秀吉的六万人则不战自退,织田尚如此,何况三好手下这些近畿的老爷兵。
从关东上洛有三条道路: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其中东海道条件最好,北陆道次之,东山道最差,不仅地处东海道的今川义元、织田信长、德川家康都从东海道上洛,已经控制了东山道的武田信玄上洛时也是走东海道,只派偏师在东山道牵制。只要上杉谦信是从北陆道上洛的,因为他的根据地越后就在北陆道的末端。
关东四雄第一个常被诟病的点就是不上洛,除了今川义元之外,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都是到临终前才上洛,北条氏康则是一辈子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北条氏康的原因好解释,因为三条上洛道路分别被今川、武田、上杉堵住,他根本没有上洛的机会,何况终其一生也没能彻底统一关东平原,老家不稳,何谈上洛。
今川义元上洛是经过充分准备的,今川家的地盘是从东向西的一长条,最东端是大本营骏河,然后依次向西夺取远江、三河和部分尾张,越靠西,今川家的控制力就越弱,今川义元想上洛,必须有稳固的后方。于是,今川义元和背后的武田、北条结成同盟,加强对领地的控制,囤积资金、粮食、马匹、武器弹药,直到1560年,今川义元的邻居中只有织田信长这一个敌人,而背后支持织田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又被他的儿子斋藤义龙杀死,今川义元这才率领养精蓄锐已久的大军上洛,只要一举消灭织田、斋藤,今川家就是毫无疑问的日本最强,之后赶走近畿的三好长庆,“今川幕府”也就可以建立了。只可惜,今川义元就像动漫中的BOSS一样,苦心谋划多年,眼看就要计划成功,却在最后一刻麻痹大意,被主角冲进大本营单挑打败。桶狭间一战,织田信长仅以两千人发动奇袭,今川义元授首,两万五千今川军退潮般撤走,今川之野望也被信长之野望取代。
今川义元的战略无懈可击,可惜真实的战争不是沙盘,他输就输在是个公卿化了的武士,根本不是当天下霸主的那块料,先天不足,再出色的谋划也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