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记得幼年时,我不喜欢茶,总误认为茶汤除了苦味别无其他,但父亲总爱喝茶。尤其在寒冬腊月时节,在铺满暖暖阳光的院子里,父亲总会搬出高板凳,一把摇椅,静候一壶热水,将杯子里放上适量的茶叶,倒上二分满的热水,摇晃下杯子,将洗过茶的水倒掉后,再重新续上热水,约至七分满,细小的茶叶会随着壶中倾泻下来的水在杯子舒展、旋转、飞舞,最后浮至杯底。
偶然的机会,我被父亲这套娴熟的程序吸引住了,便叫嚷着要试试,浅饮一口,口中便充满了苦与涩,随后又被茶的清香覆盖住了,茶香绕鼻,茶汤回味无穷。我问父亲,这是什么茶?父亲笑着说,这是信阳毛尖。也是从那时起,对信阳毛尖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了。
说来惭愧,我的喜爱似乎只停留在表面,如今借此机会查阅了文献才知道,那一片片小小的茶叶是经历了多少艰难的旅程才能有机会成为杯中的珍物。
每一片小小的茶叶都需要经过采摘、摊凉、杀青、风选、揉捻、捋条、初炕、摊凉、复炕,其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将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极致。
而信阳毛尖的之所以具有“细、圆、紧、直、多白毫、味浓、汤绿”特色,与其繁琐复杂的工序不无关系。我想,或许正是因为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蕴含了茶农的独具匠心,我们才能品尝到凝聚山地精华之清香。
喜欢喝信阳毛尖,与父亲的关系很大。父亲喜欢喝茶,却独爱信阳毛尖,我也曾很好奇的问过父亲,为啥只爱毛尖茶?父亲只是很坚定地说,信阳毛尖的茶味最浓,而且只有用信阳的水泡出来的茶汤最正宗。
年少的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如今久居他乡的我恍然大悟。大概是因为信阳毛尖茶是在中原这片厚土种植出来的,茶汤中所蕴含的那份乡土味道是其他任何茶都替代不了的。所以啊,我也变的同父亲一样,每次出门上学,必带一盒信阳毛尖,以确保能随时随地的尝到家乡的味道,可是呢,信阳毛尖只有用信阳的水泡出来的茶味最浓哩!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云:“淮南茶,信阳第一。”其信阳毛尖茶汤的苦与涩,萦绕的清香,只有亲自品尝一番才能体味其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