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名称之缘由
洛阳铲发明以后,洛阳当地的盗墓贼是不把“洛阳铲”叫洛阳铲的,现在都叫“探铲”。“洛阳铲”这个最流行名称,其实是外地人叫出来的。而在定名之前,这把铲子有多种叫法,别名多多。
马蹄铲:“洛阳铲”最初的叫法,因其形似马蹄而得名。马坡村人李鸭子打出的第一把“洛阳铲”,就称为“马蹄铲”,马蹄铲也是第一代“洛阳铲”,与现在的“洛阳铲”有较大差别。此外,又有瓦铲、瓦垄、铲筒铲:、搠铲、搡铲等多种称呼。
洛阳铲得名的第一种说法是在洛阳铲发明以后,这项技术并未外传。但洛阳铲的利索劲儿在圈内同行中很快传开,于是洛阳以外地方的盜墓贼很想搞到,借口到邙山马坡村一带“走亲戚”,从铁匠铺里买走“马蹄铲”。回到当地后同行上眼了,便问这是什么铲子,盗墓贼都会玩心眼儿,不想让同行知道真正的产地,便忽悠是“洛阳铲”。就这样,“洛阳铲”首先在外地盗墓贼中间传开了。第二种说法是考古学家叫出来的。1928年(民国十七年到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民国中央研究院。。组织考古队对安阳殷墟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当时雇了不少当地民工,其中有的便挖过弯,他们自带“洛阳铲”上工。考古专家发现这铲子很适合考古发掘使用,于是从洛阳买回了一批。好多专家都没有见过这形状奇怪的铲子,也不知道名字,便以发现铲的地方来叫,称之为“洛阳铲”。需要说明的是,这也是“洛阳铲”这种盗墓利器第一次为考古发掘工作服务。
第三种说法是援华苏联专家叫出来的。赵振华先生在文章中提到:1953年初春,两位须发斑白的老人来到(洛阳)市人民政府,求见市长。他们随身带来一把探铲,说这把铁铲可以探测地下情况。市长大为高兴,决定组织力量钻探。参加建厂的苏联专家却表示疑惑。几天后,市人民政府请两位老人表演。在部山脚下的一片庄稼地里,他俩各自在指定的地块,钻探了三十多个6米深的孔。一位老人报告地下无古墓、窑洞或枯井。一位老人则告诉大家,地下有一座汉代的洞室墓。挖握后证实,钻探准确,判断正确,苏联专家大为惊讶,十分信服。据说苏联专家当时“ⅡoAH-Ⅱomara”、“IoAH一Iomara”地叫唤,当地官员不懂,便问中国翻译苏联老大哥在说什么,翻译称苏联专家在说“洛阳铲”呢。“洛阳铲”就这么先从苏联人的嘴里叫了出来。(洛阳铲)。第四种说法是官方命名。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比较靠谱,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共和国大批工业基础项目在中西部地区上马,考古工作量很大,但专业人手奇缺据老王师傅回忆那时候他们是作为技术员到全国各地帮助勘探的,每到一地必好酒好肉,车接车送。好多民国时的盗墓贼就是这个时期通过考取技术证。陆续进入全国各地的文博系统,变身“考古工作者”的。于是,国家文物局会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2年和1954年先后在洛阳联合举办了两期全国考古钻探训练班。在训练班上便向学者专门介绍了“洛阳铲”的勘探方法,在全国考古界推广使用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勘探工具,并命名为“洛阳铲”。从此,“洛阳铲”在全国范围内叫开了,1955年新华社还发了一条《洛阳铲已被广泛采用》的消息。1972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的夏鼐先生,应邀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赴阿尔巴尼亚,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一次伊利里亚人学术研究会议,出发前特地请洛阳的师傅打造了一把精致的“洛阳铲”,作为礼物赠给了邀请方。当时向国际友人介绍,这铲子叫“洛阳铲”,洛阳铲在国际考古界的影响,由此越来越大。
但是洛阳铲名扬天下的同时,盗墓界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及看土技术还主要在洛阳地区传播,其技术拥有着也主要是洛阳人。洛阳的古代墓葬群很多,历代有价值的文物也不在少数。几十公里长的邙山岭上到处是墓葬,地形高低不平,是为“邙山岭上无卧牛之地。”因此,马坡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吃饱穿暖。所以很少有人外出去传播这一技术。在动乱年代,邙山岭上到处都是马坡人,明掘暗盗无一人问津。很遗憾的是那时的盗墓贼只对黄货感兴趣,一批极具考古价值的陶器,瓦器被砸烂扔掉。 直到九十年代,这项技术才遍布晋、陕、蒙、湘等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