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5日或6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清明节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由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躲避后母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魏国时吃不上饭,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说以后会报答。 但是当他成为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并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
因寒食节和清明节日期很近,后来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除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还有:插柳、荡秋千、蹴鞠、植树等等。
插柳: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植树: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的清明节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