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为什么收获不一样

  小的时候,大家都在一个班里面被一个老师教育,老师在课堂所讲的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一样的,课本、教辅……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差?长大以后,读同一本书甚至是同一篇文章,为什么获得的信息和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消极的人会说什么的智商不同、用功程度不停……,如果从主观方面找原因的话,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在人们脑子里学习东西的底层逻辑就不相同呢?有的能够接受新鲜事物,而有些人则喜欢一切都按照自己既有的模式来……。

  从学习的角度而言,这个世界有三种人,一种是不学习的,这个就不讨论了;第二种是遇到一切不懂得的新鲜事物,都会用自己已知的知识去解释;第三种则是遇到不懂得的东西并不是把未知拉到自己的已知框架之内,而是走出自己思维的囹圄,去新的知识海洋宣召答案。

  可以想象的一个场景是:和不识字的小朋友一起读一本图文并茂的故事书,你会发现读字的你和读图的小朋友看到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因为不识字,小朋友只能依赖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解读书中图画间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多半并不是故事的本意了。

  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件发生在初中时候的事情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位同学的英语课本从桌子上掉到了地上,我帮他捡起来,在打开的那页书里,我看到在英文go by air的后面,这位同学用汉语注释着发音“够白爱”!——我不知道这种注音方式的普及程度或者是有效程度,但是我清晰地记得这位同学的英语学得确实不是很好。在我看来,这位同学虽然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但是他试图把这门新的知识拉回到自己原有的思维体系当中而不是“学习英语的方法去学英语”,那么他想要在英语成绩上名列前茅,其实是挺难的。

  比起学英文的例子,还有一种更常见更有趣的现象: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总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得的概念,在这个时候,有的人会把不认识的字按照自己猜测加上一个读音,或者给不懂得的概念加一个自己已知的解释;二另一种人则会因为不认识的字去查字典,把不了解的概念放到网上去百度。不用再过多地分析了吧,这两种人读同一本书的收获可能一样吗?如果收获是一样的,恐怕反而不正常了吧?!

  人的惰性是与生俱来的,在可以选择的前提下,人们总是会选择让自己感觉“舒适、安逸”的模式,放弃用中文注音英语单词,学习音标或者按照“母语的方式”去学习英语,在起步阶段肯定要困难得多,但是如果你的目标真的是学好一门外语的话,是不是应该更多地从结果去考虑自己的执行方法呢?同样,在读书的时候,哪怕是有“指取词典”功能的电子书,遇到生字就查一下总是要麻烦一些,但是如果你真的要通过阅读这本书掌握更多知识的话,到底要怎么做还用多说吗?

  读书,无论是学术类的著作还是娱乐类的小说,其本质都很难躲开“猎奇”二字,我们读书本来读的就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如果在遇到“不知道”的时候都“跳过”或者默认用自己“已知的”来替代,那么即便读完这本书,你学到的新东西到底在哪里呢?

  对于一个已经走出校园的成年人来说,读书的收获并不应当在于“死记硬背”,而是来自于读书时遇到新概念时产生的“联想”,把书中的新东西与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是真的“有收获”,如果你也认为是这样,那么,你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读书与学习方法了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塔牌英语】陶乐其21天营小结:不知不觉学习塔牌21天了,虽然妹妹还在刷第一单元,但我们得到的收获不必其他同学少!...
    瑞士哈哈妈塔牌外语阅读 5,542评论 0 2
  • 他和她的故事 始于初中 也终于初中,这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年纪,一个有着幼稚的青春的年纪。 ...
    孤老序阅读 344评论 0 2
  • 孩子奶奶告诉我一件大女儿的事:学校因为考虑到她刚入学,怕不适应环境,给她指派了一个会说中文的女生,算是一帮一吧。但...
    濃姫阅读 128评论 0 1
  • 1. 虚函数的声明 定义:每一个含有虚函数(无论是其本身的,还是继承而来的)的类都至少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虚函数表,其...
    一叶之界阅读 18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