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27日参加《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习培训反思
春花烂漫的四月,是一个激情的四月,也是一个忙碌的四月。刚结束4月11―13日随田校长参加的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指南审稿会,中间间隔两周时间,4月26日又随教科室主任覃芳主任到恩施市施州民族实验小学,参加了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习培训。笔者在这次培训中受益颇多。我看到了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精彩,聆听了特级教师朱智慧的《如何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讲座,引起我一些思考。
小组观察收获大
在4月26日到27日的两天培训中,印象最深的两节课是实验小学李春芳老师的《我是一只小虫子》和彭静老师的《花的勇气》。
在李老师上课之前,教科室覃芳主任派我参与了李春芳老师课堂观察。
在孩子们美妙的歌声中,我看见一个衣着活泼大姐姐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原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春芳老师。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干货?随着导入后的第二个自主学习环节,她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请你用横线画出描写小虫快乐的句子。
生:一边2
教师必须有‘大语文’观,把语文当作‘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来讲授,而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功能要通过‘文学和文化’的讲授来实现,不能空喊口号,尤其不能为了思想性而忽视文学性;要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文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就是于晓冰的语文教育观。
水寒说语文
“教课,教师永远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积淀。只有自己这个‘我’足够好,上出来的课才足够好。”
于漪老师说:“要创造语文之美,担当教学之责,归根结底,教师要读书,要打实业务的底子,增强文化的底蕴。”
整个课堂,肖老师都是俯下身来倾听,时时刻刻在“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教学”,包括角落里的学生。和学生这般“融合”,如肖老师自己所言:“有的时候,我就是把自己清零了再去思考教学的,所以,在没有备课时间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当作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所以,该怎样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还得向着肖老师的方向修炼。
把曾经写的文章“还原审视——重新凝望——思考生活——再现美好”,走一步,再走一步,“沿波讨源,举重若轻”,直到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发现有了厚度,表达有了温度。
。
三、有高超的点评艺术。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整堂课,肖老师用精彩的点评,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能收能放,能迂善导,纠正,总结,提炼,升华,不仅具有针对性,更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深深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高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