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灵林玖玖
01
念初中时,班里的学霸最讨人恨的地方是每次名次公布后,他们就相互“攀比“。
“考前一天,我看电视通宵,根本没有复习。哪像你?”
另一方不服气地反驳说:“我打了一天的篮球,回家直接睡了,一个字都没看。”
这些学霸造成的错觉是他们根本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考很高的分数。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马修•萨伊德从牛津大学毕业,他在新书《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分享了类似的故事。
他在牛津大学的最后一年准备毕业考试的最后24小时,他见到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玩夜店、喝酒打闹,根本不把毕业考试当回事,这些人当中不乏有三年来努力学习的优等生。
马修•萨伊德也像我一样,多年之后才明白,这些学霸们考前的放纵是一种维护自尊的策略,为的是考不好时给自己找个借口,减轻自我失调感。
说得通俗一点,这些学霸们万一考不好,可以说自己没准备好,那么人们就不会说他们不聪明了。
说到底,他们害怕失败。
02
失败,让人害怕,却不可避免。
马修•萨伊德在新书《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的开篇讲了一个故事。
伊莱恩,37岁的家庭妇女,两个孩子的妈妈,有一位非常爱她的丈夫。她的家庭堪称幸福的典范,如同往常一样,伊莱恩与家人一起吃完早餐后,丈夫开车送她到医院进行一个常规的手术——根除鼻窦疾病的手术。
手术医生爱德华兹行医30多年,麻醉师安德顿也有16年的经验,医院的设施一流,一切都准备好了。但是,伊莱恩因缺氧陷入长期的昏迷,13天后告别人世了。手术过程中护士提醒过主治医生,可他没有听。医生说:“这是偶发事故,我感到非常的抱歉。”
医生和护士没有一个人反思手术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是当成一个偶发事件。偶发事件就意味不用承担责任和寻找失败的真正原因?
恐怕这是医生们常用的逃避失败的借口吧。
相比之下,航空业对待失败的态度要比医院理性得多了。
所有的飞机都必须装载有两个黑匣子,一个负责记录发往机上电子系统的所有指令,另一个是驾驶舱内的声音记录仪,让调查员能了解事故发生之前飞行员在想些什么。
正在是有黑匣子的存了,清晰地记录1978年美国联合航空173航班因起落架没有放下,机长麦克布鲁姆让操作员的飞至空中盘旋了很久,工程师提醒门登霍尔提醒机长燃油将要耗尽的事实,可是机长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起落架上,门登霍尔鉴于上下级关系也不敢再次提醒,结果这架飞机油尽坠入一片森林,8名乘客与2名机组人员遇难。
航空业里组成了调查队反复检查了黑匣子记录的数据,他们认为社会等级对个体自信的压抑,致命工程师不敢再次提醒机长燃油快耗尽的事实。对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机组资源分配,目标是加强机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从而杜绝类似的事件的发生,提高安全性。
医疗业是逃避失败,把失败归结于“偶发事件”。
航空业看到失败里蕴藏的学习机会,结合实际做出改进措施,促使航空业的安全系数的提高。因此,我们把这种对待失败的态度称“黑匣子思维”。
“黑匣子思维”与具体的黑匣子无关,它指的是一种经常可以在失败后总强求的教训展开调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心理学上把犯错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可防范,一种是难以避免。“黑匣子思维”可以降低本可防范的错误,并从“难以防范“的失败中寻找解决的出口。
理性地说,“黑匣子思维“是面对失败的正确态度。
03
既然失败无可避免,人们为什么害怕接受失败呢?
马修•萨伊德认为从心理根源上来说,是个体的认知失调。
个体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宁可做出许多荒谬可笑的举动,比如自我欺骗、找借口、自我辩护等,他们会忽视失败,掩饰错误,从而毁掉学习的宝贵机会。
2003年,小布什出兵伊拉克的理则是发现在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可是14年过去了,美国兵把伊拉克整个国家揭锅掀底,依旧没有发现杀伤性武器。卸任的小布什一直以来都在为自己找借口。这是典型的认知失调了。
这种认知失调在司法的冤假错案里、经济学家预测失误后的自我狡辩、商业的破产案里经常出现。
不止大人物大事件才会认知失调,我们渺小的个体也会,以我来说。
考驾照的科目二,我考了两次都没有过,教练说是我心态不好,而我则怪教练不会教。两个人都把责任推给对方,却没有真正审视过考不过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我们能做什么。
04
前文说过,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是“黑匣子思维“,总结为十二个字:记录失败、接纳失败,改进方法。
记录失败——当失败发生时,我们的尽可能地还原当时发生的现场,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模拟当时的情景,为的是观察事件发生过程是哪些错误的地方引起了整体性的失败。
如果没有对事件的如实描述,也就无法正确地归因,当然也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改进措施了。
接纳失败——这需要勇气。人们心中对失败的恐惧,会对自我威胁,会对我们的自尊心伤害,但与逃避带来的恐惧相比,选择接纳失败才是更好的方法。
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在一支耐克的广告中说:“我投失了9000多个球,输了近300场比赛。我曾26次投失比赛胜负的关键一球。”
如果乔丹在投第一个决定胜负的球失败后,他选择了逃避,哪有后来伟大的乔丹呢?
接纳失败是通往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心理质素,因此,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改进方法——这是很重要的环节。
接纳失败是心理层面的建设,但是能从困境中真正地走出来并不单单靠心理建设就可以了,更多的时候需要方法。
马修•萨伊德在新书《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里介绍两个方法:
第一种是大胆地试错。
1970年代,联合利华的洗衣粉全球畅销,但在生产过程中他们的遇到了麻烦:分解洗衣粉的喷嘴总是堵住,洗衣粉凝成大大小小的颗粒。对此,公司向数学家组成的精英团队求助,这个团队设计了10个稍微不同的喷嘴,重复了测试过程,又反复测试多次,经历了449次“失败”后,他们做出了理想的喷嘴。
企业要获得成功就得如此,个人的专业能力训练也是如此。
第二种是边际效益。
如果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直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你将获得巨大的进步。
2009年,英国职业车队天空车队的总经理大卫•布雷斯福德曾向世界宣告:5年内英国车队将成为环法自行车赛冠军。
这是他的目标,他把目标分解成车型设计、车手状态、入住酒店的消毒等小目标,尽量完善每一个细节,最后从整体上优化,形成一个优化循环。
2012年,英国的车手首次赢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提前两年完成任务。
这就是边际效益在体育赛事训练发挥的作用。
05
一生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失败,有人会安慰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如果一直失败,一直不肯面对失败,又怎么会成功呢?
成功对于医院来说是减少失误率,对航空业来说是提升安全性,对司法系统来说保证司法公正得以施行,对体育界来说是赢得一场比赛。
对于个人来说,成功是你通过努力、技能和坚持完成的任何事情。
即使失败了,那又如何呢?总结经验,寻找改善方法,重头再来,总有一天会成功。
这也是《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理性地犯错》一而三地论述的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