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出自于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我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像从前那位老中堂,摆在面上被人家骂什么卖国贼,我就得了。”
李宝嘉的《文明小史》熟悉的不多,但是他的另一部作品非常有名,就是《官场现形记》。李宝嘉在《文明小史》中说的官场的人物形态犹如当值的和尚撞钟,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混日子。文中提到的从前那位老中堂,显然直指晚清大臣李鸿章,因为主持多次对各外国的谈判,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被国人骂为卖国贼。
以当时清朝廷的腐败无能,面对新兴的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在“师夷之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之用”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的清廷海军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同时宣告了,只学习技术,不改革经济和政治政体,是无法改变国运的。而作为唯唯诺诺,唯朝廷指令马首是瞻的各路大小官员,谁敢妄言政体改革?那是要杀头和诛九族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外国的洋务派失败了,维护风雨飘摇的大统几无可能;与外国人打交道,都有可能像李鸿章一样,吃力不讨好,落个卖国贼的名声,遗臭万年。所以,得过且过混日子,就成了各路、大小官员的唯一的一种常态选择。
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也提到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说明十一种自由主义的表现的时候,第九种是“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由此变得家喻户晓,成了办事拖延,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一种状态描述。在我脑海里,也深刻保留一幅场景:和尚闭眼撞钟,应付公事。
十几年前去北京出差,因为等待批文的空余时间,我有机会到北京潭柘寺。潭柘寺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久负盛名。院中有一口古老的大钟,当时是可以交上几块钱撞钟的。管理也不严,多撞几下无所谓。正是这次潭柘寺之行,改变了我的观念。我们都误解了,在潭柘寺,原来和尚撞钟也不容易呀!
据庙里的和尚讲,在古代,潭柘寺的钟声是北京一景。因为古代钟表计时工具不普及,普通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潭柘寺的钟声,对周围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来说,等于钟表。慢慢历史沿革,每天听闻潭柘寺的钟声就成了方圆百姓的习惯。
潭柘寺的钟声在古代是有标准的,需要钟鸣十里。这可是个慢功夫活。有过撞击古老大钟经历的人知道,撞击大钟,需要以持续的力道,不断与钟产生共振,发出鸣声。开始用力太大,把撞钟者虎口震得疼痛,工作不能持续;力度太小,不能产生共振。需要掌握了技巧和力道之后,持之以恒,不断撞击。慢慢钟开始震动,慢慢声响发出,慢慢久远。
依我看来,潭柘寺的和尚要完成钟鸣十里的工作标准,殊为不易。哪里有一点印象中,一位快睡着的和尚敲着木鱼,口中念念有词,机械地有一搭没一搭应付公事?
看来,对于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懒和尚,还是要用明晰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来约束,并且细化变成制度。领导看到了问题所在,只是在大会上严加呵斥,痛加鞭挞;过后没有相关细则出台,则和尚依然故我,工作依然耽搁。
假设主持在招募安排撞钟当值和尚的时候,就明确职责、目标(钟鸣十里),同时加强过程监督和成果监督。譬如,不定时巡查看当值和尚是否在执行撞钟规范,派外出和尚到方圆十里的位置去检查结果,是否能听得到钟声;然后回来定期和当值负责撞钟的和尚队伍进行反馈,奖优罚劣。如此一来,明确职责,过程控制和结果检验,制度监督反馈跟上,负责撞钟的和尚想偷懒也难。
制度缺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混日子容易,不混白不混,混了也白混;制度到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工作标准化,就是尽忠职守。做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