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佳节,也恰逢古装“架空奇幻同人剧”《思美人》热映。“思美人”语出屈原《九章》的《思美人》篇,所谓“美人”是种托喻。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屈原名平字原,是楚国贵族,而楚怀王我们叫他熊槐,秦国宣太后也是出身楚国,可当时人们称呼她为“芈”,比如“芈八子”。同样是出身贵族,称呼方式咋差异那么大呢?
我们先来看看“熊”和“芈”都是什么。
屈原在《离骚》中说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明自己是高阳氏的后人,父亲名叫伯庸。高阳氏就是颛顼(音专需),黄帝之孙。
颛顼第五世孙有个叫季连的,季连的部落就是芈姓部落(关于“芈”字是否正确我们下文会讲到)。一种说法“芈”姓部落可能是以图腾崇拜为姓,芈象形羊。其实在电视剧《芈月传》之前,我很没文化地把它读作“mie”(象声,羊叫)。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有问题,接下来会讨论。
芈姓部落大约在夏或商前期南迁,后来的楚人主体就是芈姓季连部落。
季连的后裔中有个叫鬻(音郁)熊(其实是鬻酓,后面有解释)的,是芈姓部落的一位杰出领袖,做过周文王的火师(祭祀持火之人)。鬻熊是楚国开国君主的曾祖父,以后楚国的国君都称熊氏,“熊”也成为楚国国君的专用氏,其他王室贵族不能称熊。
要注意今天的“熊”字可不是楚王时期的“熊”,作为姓氏的“熊”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上今下酉”,类似于酓(音眼)字。
这是“楚王酓鼎”上的铭文,“楚王酓”是第一句所以把它命名“楚王酓鼎”。这个楚王指的是楚幽王。其他文物还有楚王酓胐鼎、楚王酓章镈钟、楚王酓璋剑等等。
酓字一说是“以酒祭天”意,意喻很好,所以酓也就成了楚王的专属。同样的,黄帝出身的“有熊氏”也应该是“有酓氏”,即族中有帝王的意思,而不是“家里养熊”或者“住在熊窝”的意思。
为什么今天不写“酓"而写“熊”呢?
这得从楚国的老冤家秦国说起。秦楚之间有过友好,后来反目成仇,始皇帝统一关东六国后,楚地的旧贵族项羽又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军事力量,几百年间秦楚的关系可谓是跌宕起伏,比任何其他国家的关系都要复杂。
北宋的时候,人们挖出了三块石板,里面记录的是秦王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的内容,当时人们把它称为《诅楚文》。
《诅楚文》可能刊刻于秦惠文王时期,对于楚王说道“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淫佚耽乱,宣侈竞从,变输盟制。”
可以看出秦王确实是气急败坏,称呼上一点都不客气,直接叫“熊相”,比“美帝”“苏修”还要严重,直接就人身攻击。
那么“熊相”是谁?应该是楚怀王熊(酓)槐,也就让屈原“擥涕而竚眙”的“美人”。
楚语“酓槐”和“熊相”类似,所以秦王就把楚怀王的名字写成“熊相”了,其实酓,读若“有”,熊,读若“玉”,还是有一些区别。
在更早的时候,比如毛公鼎上,“能”字就表示了熊这种动物。《诅楚文》中把“能”字加了个“火”,笔者才疏意也不广,不知道这种写法始于何时,但“能”字加“火”,也有了“可怖的大火”之意。注意“灬”不能读作“四点水”,否则“熊熊的烈火”就被浇灭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李斯统一文字为小篆,故意不造“上今下酉”字,反而采纳老祖宗的《诅楚文》的意见,改“上今下酉”为熊字,从此透露着那么一股不凡和超然的楚王室酓姓,便成了动物的“熊”字了。以后文字演化,“熊”字的“火”也变成了“灬”。
讲了“熊“,我们再反过来讲“芈”。
既然楚王的氏(关于姓和氏的区别我们接下来会谈)不是“熊”,那么他的姓确实是“芈”吗?
我们前面说过,“芈”是楚国国姓,刚才提到的屈原、楚怀王、芈八子和项羽都姓“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较为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比如“姬、姜、嬴、姚、妫、姞、婤、妊(任)、[女𠦪](曹)”等。那么同样较为古老(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的“芈”怎么不带“女”?
其实楚国的国姓正确应该写作“嬭”,原意为母亲,引申为乳娘,今天多当作“奶”的异体字。读音和“芈”一致。
河南信阳出土的《楚王钟》铭文有“楚王賸(媵)邛(江)中(仲)嬭南龢鐘。”“媵”即送嫁、陪嫁,“江仲嬭南”是楚文王嫁于江国之女,姓嬭名南,与《左传.文公元年》“向江芈而勿敬”之“江芈”为同一人。铭文表示这个钟是楚王送给嫁往江国的女儿嬭南的陪嫁器物。
王子申盏盂中有铭文:“王子申作嘉嬭盞盂”,“嘉嬭”即姓嬭名嘉的女子,此器銘应该是王子申为嘉嬭出嫁所作的媵器。
为什么传世文献中多写作“芈”而不写“嬭”?部分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蔑称”。楚地在当时列国看来是蛮夷之地,楚人当然也就是蛮人,所以就用了这么一个带有侮辱性质的(表示羊叫)“芈”字来称呼他们的姓。
历史何来真相可言?
文章来源:刘老根与大观园微信公众号(id:xinxianyidian)
这里既有刘老根的大俗,也有大观园的附庸风雅。欢迎关注刘老根与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