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奇葩说第四季收官之战,辩题是“我们最终都会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不是件坏事”。说实话,我的思维跟不上他们的唇枪舌战,更多是被他们辩论时节奏的拿捏、气氛的调动、情绪的渲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同维度的论证所折服。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最后罗胖的论点:“成长可能无是无非,不好不坏。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关于成长还有一个生动的类比:“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跨过去了叫成长。”
深有触动。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不到一周,尽管进入之前有一定心理准备,但互联网行业快节奏高压力的氛围还是使我沉重。短短几天,我对“成长”有了进一步认识。原先我所处的焦虑更多是凭空的知识焦虑,而现在我面临的是切实的绩效压力。我非常清楚地体验到了“知道“--”学到“—”做到“之间的距离。工作前我翻阅了不少关于如何做好一个销售的资料,像如何开发客户,把握客户心理等,现在回过头来看不是没道理,但也只是看上去有用,没有无数次实践都是空的。我意识到过去自己大多的知识焦虑只是多余,学是永远学不完的,学到用到真的才是关键。
我现在面临的大山是熬过这刚开始的笨拙和压力。人的本能是求舒适的,上班的路上我拿笑来老师的文章给自己打气,“工作就是卖命啊,要为自己打工。”但一回到紧张的工作中,我仍会时不时冒出后退的念头“这太难了,我要是一直开不了单怎么办;我是不是不适合这个岗位…”。另一个我手忙脚乱的搬出很多救兵,“不要以证明自己为目标,要以个人成长为目标;你连这点抗压能力都没有,还想实现财富自由,在做梦吗?”
工作打破了我的幻想,我是没有办法跳过这个笨拙无措的阶段的,幻想自己有什么所谓的人格魅力,别开玩笑了,业绩才是证明。罗胖说“发现自己碎了,那个让你碎了的东西,你是拿起来扔出去然后寻求安慰,还是拿起来放到自己身体里继续前行。这就是成长的选择。”我如今就捧着一些碎片,也忍不住寻求了安慰,甚至动过扔掉的心思。但我知道我的核心并没有动摇,如果只是因为暂时做不好而放弃,那么还会有无数次放弃在等着我,我也许能够合理化自己的选择,但我无法突破成长,甚至会陷入更深的自我焦虑和怀疑。NO!
带着“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能力”这个问题,我用极速阅读法阅读《刻意练习》寻找答案。总结几点,1.工作中刻意练习的关键:只聚焦于绩效、表现以及如何提高,而不是事先找出正确方法2.学习场景:在哪里用,在哪里学3.过程:任务难度适中-获得反馈-重复多次-纠正错误4.所需条件: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专注和投入、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好导师
以前的自己学习到这里一般就结束了(阅读笔记总结),然后赶任务式的开始下一个课题。殊不知这才只做了1%而已,剩下的99%是在实践中完善和消化的。就像知道如何刻意练习提高的方法论并不能缓解我的压力,只有切实的通过它获得提高才有可能。
对了,忙碌的生活也许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回到家,大脑消停了,内心安宁,躺在摇椅上,一口一口吃苹果,忽然吹进一阵晚风,明天休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