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之前要 三思而行“ 这个是个最常见不过的话语,只是究竟怎么样才是“三思而行”呢?🤔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拆字法来解释这个名词?
1. 三思
”三思“,具体要怎么思考什么呢?
a. 我的目的什么?
b. 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c. 我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高效的解决问题,达到我的目的;
大家可能就比较关注,“提高思考能力呢?” 比如 老板让你负责接待客户的事务,别人能想到的就是 接待的时间、地点,而你可以想到的就是 行程方式、如何可以实时的跟进客户的行程、客户一行几人、天气、接待之后的安排、以及之后的交接等等,几乎在瞬间给出一套完整的优化方案...
概括来说就是:
第一步并不是让大脑变得更聪明,而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这并不是为了让你显得更有学问,而是帮助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足够的背景知识量可供你连接,让你拥有思考的「基石」。
第二步就是“提高与背景知识的连接强度”。说白了,就是“重复,再重复,形成条件反射级的连接”;比如说开车,向右转弯,要先打右转向灯,同时松离合,换挡,方向盘往右打,踩油门…如果你还在这样心里默念,那么你还在考驾照,如果你是个老司机,这个过程是不需要思考的。
第三步 “增强知识的结构性”。对于思考能力的提升,结构化的知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联想到某个背景知识的时候,不是一个个想到的,而是一整片一整片,可以一次性拿到一串背景知识,甚至是一整套完整的方案,大大提高了你的思考效率。
第四步 提高对背景知识的梳理能力;梳理是进一步的增强历史知识的链接强度和结构性;
2. 而行
“而行”,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a. 执行;
b. 确认执行结果;
c. 确认交付结果;
这才算是一个完整意义的“而行”,缺一不可。
继续上面的例子,你去接待客户,具体要如何接待?又否会因为交通方面或行程变更造成 接待中止呢?又如何向领导汇报接待的结果呢?汇报内容是否是领导关注的点呢? 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3. 三思而行
人一般都是是在已有认知上,建立新的连接,来理解眼前遇到的事物。如果缺少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眼前这件事。反过来说,如果你的知识存量越多,你能理解的新知识也就越多,理解速度会越快,也就能够更方面的去理解眼前的事务,想到更严谨的方案来解决眼前的问题;
因而 ”三思“ 就是 ”与历史知识建立联系的,进而理解眼前事务的过程“。“而行”就是根据理解去解决问题,交付结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