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一书中说,投资者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分析师: 投资哲学是 在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好公司,在极度高估的时候卖出,代表人物是巴菲特
交易者: 投资哲学是通过对于市场的研究,大众情绪的判断,政治,经济,货币,利率等多方的信息获取以及判断,选择对应的标的,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代表人物是索罗斯
精算师:投资哲学是基于历史数据以及数学期望的概率计算,通过仓位的大小和买入价钱的高低来规避风险。股价越跌,亏钱概率越小,买入越多,然后在市场恢复的时候,股价越涨,卖出越多,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塔勒布。
而很多投资新手还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体系,经常在不同的投资风格中切换,然后被市场左右打脸,狼狈不堪。最近5月份的一次投资决策中,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5月份全球疫情还在持续爆发中,综合网上的公开信息以及一些基础的逻辑判断,买入石油行业相关的4家公司。
其中核心逻辑是石油行业由于疫情以及沙特增产的原因股价暴跌,但是长线看石油的需求不可能消失,有经济复苏的预期则油价以及对应公司的股价有可能暴力反弹,大概率可以挣钱。
风险是疫情的持续时间不可测,所以分散买入低负债的龙头公司,避免单一公司破产的风险。同时由于对石油行业了解不多,所以只买入1%的仓位。这是一个典型的基于特定事件驱动的交易行为。
买入后十几天内相关股价一直小幅波动,而同期持仓的FB 拼多多等互联网股票一路狂飙,内心动摇的我,觉得持仓那么少,还要操心关注各种油价,失业人数之类的消息,投入产出比实在不高,5月22日果断清仓。
结果6月8日美国公布非农失业人数远小于预期,石油相关股票暴涨,之前的两个持仓公司直接暴涨200%,嘴边的肥肉飞走了,心都在滴血…..
回顾这几年的投资生涯,不同的投资逻辑经常在脑海中打架,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个标的基于不同投资逻辑思考的最终结论是完全相反的。
按照分析者的逻辑,FACEBOOK是一家不错的公司,所属的互联网广告行业赛道广阔,社交产品护城河深厚,扎克伯格年轻有为,值得长期拥有。
按照精算师的逻辑,美国纳斯达克100指数已上涨十年,当前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再创历史新高,PE/PB历史区间87.6%,长期看回报率一定不会太好。而FB又是纳斯达克的权重股,如果市场下行,估计它也无法独善其身,投资风险比较大。
按照交易者的逻辑,现在很多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是历史性的大机会,买入后持有到疫苗出来或者经济活动恢复,就是数倍利润,投入产出比划算。
经过最近几周的思考,在投资逻辑的选择中,想明白一些道理
当采取某一种投资逻辑思考决策时,完全放空自己,只关注对应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摒弃其他信息。假设你是巴菲特,核心关注赛道,护城河以及管理层。假设你是塔勒布,核心关注历史数据,概率以及赔率。假设你是索罗斯,核心关注市场的趋势,并尝试把握反身性。当你采取其中一种投资逻辑做出买入决策的时候,那么坚持使用相通的逻辑应对持有和卖出。而不同的投资逻辑对应的标的,你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使用控制仓位的方式进行隔离。
结合上述思考重新来看持仓,按照分析师逻辑买入的FB继续重仓持有,不再关心纳斯达克指数的高估。按照精算师逻辑买入的标普500指数由于高估已经清仓卖出。按照交易者逻辑买入的石油基金指数还在亏损中,继续执行网格交易。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大部分投资大师虽然行为方式有所偏重,但都掌握了全部三种典型投资者的才能,可以在不同的投资体系中无缝切换,做到游刃有余。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投资市场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在不同的投资逻辑碰撞以及思考中,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长久取胜之道。